问答题

下面是——组有关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内容的材料:
材料1
投资、消费和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套马车”。1997年我国经济增长8.8%,从拉动因素上看,投资约占2.2个百分点,消费约占4.9个百分点,净出口约占1.7个百分点。由于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1998年我国出口增长明显下降,1999年出口形势依然极为严峻。
——摘自1999年1月13日《经济日报》
材料2
我国12亿人口,9亿多在农村。1997年,9亿多农民消费水平还不及3亿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据有关专家分析,我国农民若要达到1995年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约需增加彩电1.6亿台、电冰箱1.4亿台、洗衣机1.7亿台,相当于我国目前彩电生产能力的2.8倍、电冰箱生产能力的7.2倍、洗衣机生产能力的6.8倍。
——摘自1998年度《中国统计年鉴》
材料3
从1978年到198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34元提高到355元,年均实际增长15.1%,这是第一个收入增长较快的时期。这期间,农村市场繁荣,购销两旺;从1985年到1991年,农民收入增长减缓,年均实际增长仅0.7%,这严重制约了农村市场的开发;从1992年到1996年,农民收入出现了第二个增长较快的时期,农村市场出现了新的繁荣;1997年以来,农民收入增长又出现了减缓,由此带来了农民购买欲望不高,农村市场疲软。
材料4
尽管近年来农业连续丰收,但农民收入增幅却反而下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再度扩大,因此,农村消费品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呈逐年下降趋势,由1996年的46.4%降到1997年43. 3%。近年来国民经济中出现的工业品需求不旺、积压严重,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村市场份额下降关系很大。
材料5
面对当前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和经济全球化的挑战,进一步加强农业、繁荣农村经济、提高农民购买力,有利于扩大内需、保持整个国民经济增长的良好势头,增加我国在国际合作与竞争中的回旋余地。在充分利用国外市场的同时,努力开拓国内市场特别是农村市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请回答:
(1)材料1和材料2各反映什么经济现象和观点它们之间有何内在联系
(2)材料3、4反映了什么经济问题怎样解决
(3)联系材料1、2、3、4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有关原理分析材料5。

【参考答案】

[考查要点] 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开拓农村市场在拉动经济增长,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答案......

(↓↓↓ 点击下方‘点击查看答案’看完整答案 ↓↓↓)
热门 试题

问答题
下列是一组关于实践观的材料材料1 “正如在社会中,每个人的能力总是最容易在动荡的情况下而不是在其他情况下发挥出来,所以同样隐蔽在自然中的事情,只是在技术的挑衅下,而不是在任其自行游荡下,才会暴露出来。” 重要的方法:对自然的观察、思考和实验。观察搜集事实;思考把它们组合起来;实验则来证实组合的结果。 ——引自狄德罗《对自然的解释》 “理论所不能解决的那些疑难,实践会给你解决。” “直到今天,犹太人还不变其特性。他们的原则,他们的上帝,乃是最实践的处世原则,是利已主义” ——引自《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材料2 “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一念发动处,便是行了”。 ——引自王守仁《答友人问》 “自我设定自身”;“自我设定非我”;“我设定自身和非我”。 《传习录下》 “理智是一种行动,绝对不再是什么”。 ——引自费希特《“知识学”引论》第一篇 实践理念“比以前考察过的认识理念更高,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的资格,而且具有绝对现实的资格”。“实践的理念即行动”。 ——引自黑格尔《逻辑学》下卷材料3 “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变革的实践。” ——引自马克思、恩格斯《费尔巴哈》 (主体和客体、主观和客观的)“交错点:人和人类历史的实践”。 ——引自《列宁全集》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 ——引自《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2卷请回答:(1)材料1在实践观问题上的合理性及局限性。(2)材料2中王守仁、费希特、黑格尔在实践观问题上各自的特点及他们三者的区别是什么(3)谈谈对材料3的实践观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