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

下列是关于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的材料:
材料1
“处于流动状态的人类劳动力或人类劳动形成价值,但本身不是价值。它在凝固的状态中,在物化的形式上才成为价值。”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65页
“劳动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同劳动一样也是使用价值(而物质财富本来就是由使用价值构成的!)的源泉。”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65页
“活劳动必须抓住这些东西(铁、木、纱),使它们由死复活,使它们从仅仅是可能的使用价值变为现实的和起作用的使用价值。它们被劳动的火焰笼罩着,被当作劳动自己的躯体,被赋予活力以在劳动过程中执行与它们的概念和职务相适合的职能。”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207—208页
材料2
“生产成果的分配,不过是生产要素本身分配的结果”。
“长期以来,我国在理论和实践上一直排斥按生产要素分配。由此造成的后果首先是使资金、土地、设备等生产条件由个别企业无偿占有和使用,闲置或低效使用的生产要素得不到合理流动,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
——摘自《学术月刊》2001年第3期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科学揭示的是商品价值的源泉,即人的劳动是商品价值的惟一源泉;而按生产要素分配是一种分配方式,指的是人们创造出来的价值是按照个人投入的生产要素来进行分配的。”
“人类社会采取何种分配方式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和结构决定的,它们从来不取决于价值是如何创造的。”
——摘自《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1年第4期
材料3
“法国的让·萨伊用使用价值或财富的生产过程代替价值的创造过程,得出价值是劳动、资本、土地三种生产要素共同创造的,因而劳动创造的收入是工资,资本创造的收入是利润,土地创造的收入是地租。”
——摘自《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1年第4期请回答:
(1)结合材料1,分析土地、设备、原材料等生产要素在商品生产中的作用与劳动创造价值的关系。
(2)结合材料2,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个人消费品分配制度的依据。
(3)结合材料1、2、3,批判让·萨伊的“三位一体公式”。

【参考答案】


[考查要点]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生产要素在商品生产中的作用与劳动创造价值的关系,并就此分析现阶段我国实行的按劳分......

(↓↓↓ 点击下方‘点击查看答案’看完整答案 ↓↓↓)
热门 试题

问答题
运用有关哲学原理,分析下述材料:材料1 17世纪和18世纪的一些唯物主义者,受当时自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把物质归结为原子或物体的某些特征。伽桑狄说:“物质是按一定次序结各的不可分不可灭的原子的总和。”爱尔维修说:“物质并不是一件东西,自然界中只有一些我们称之为形体的个体,物质这个名词只能了解为那些为一切形体所固有的特性的集合。”他认为,广延性、密度、不可入性等是一切形体所具有的特性。 ——摘自《十八世纪法国哲学》材料2 19世纪末20世纪初,X射线、放射性和电子的发现,否定了原子是物质的始原、原子不可分、元素不可变等传统思想。一些自然科学家由于不懂辩证法,认为“原子非物质化了,物质消失了”。马赫主义者抓住这一点以论证唯心主义,宣称“物质消失了”,就是“物质本身不存在了”,只存在感性知觉,物质是“荒谬的虚构”和“假设”。 ——摘自《列宁选集》,第2卷材料3 列宁指出:“‘物质已在消失’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迄今我们认识物质所达到的那个界限正在消失,我们的知识正在深化;那些以前以为是绝对的、不变的、原本的物质特性(不可入性、惯性、质量等等)正在消失,现在它们显现出是相对的,仅为物质的某些状态所特有的。因为物质的惟一‘特性’就是:它是客观实在,它存在于我们的意识之外。” ——摘自《列宁选集》,第2卷请回答:(1)材料1所表明的哲学观点及其局限性。(2)材料2中所体现的自然科学发现同哲学的关系。(3)结合材料3列宁阐述的思想,简述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学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