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

材料1
河南焦作的一名普通工人谢延信当选为2007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词中这样写道:“当命运的暴风雨袭来时,他横竖不说一句话,生活的重担压在肩膀上,他的头却从没有低下!用33年辛劳,延展爱心,信守承诺。他就像是一匹老马,没有驰骋千里,却一步一步地到达了善良的峰顶。”1973年,刘延信(后改姓为谢)与同村姑娘谢兰娥喜结良缘。第二年7月,谢兰娥去世前,嘱咐丈夫要好好照顾自己的爹妈和智障兄弟。自1974年以来的35年里,谢延信以孝道为荣、以敬业为荣,以奉献为荣,将自己的爱心一点一滴地倾注到故去的妻子的三位亲人——瘫痪的父亲、丧失劳动能力的母亲、呆傻的弟弟身上。对待工作也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他践行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付出了自己的青春、幸福,甚至是健康。
材料2
北宋词人晏殊,素以诚实著称。在他十四岁时,有人把他作为神童举荐给皇帝。皇帝召见了他,并要他与一千多名进士同时参加考试。结果晏殊发现考试是自己十天前刚练习过的,就如实向真宗报告,并请求改换其他题目。宋真宗非常赞赏晏殊的诚实品质,便赐给他“同进士出身”。晏殊当职时,正值天下大平。于是,京城的大小官员便经常到郊外游玩或在城内的酒楼茶馆举行各种宴会。晏殊家贫,无钱出去吃喝玩乐,只好在家里和兄弟们读写文章。有一天,真宗提升晏殊为辅佐太子读书的东宫官。大臣们惊讶异常,不明白真宗为何做出这样的决定。真宗说:“近来群臣经常游玩饮宴,只有晏殊闭门读书,如此自重谨慎,正是东宫官合适的人选。”晏殊谢恩后说: “我其实也是个喜欢游玩饮宴的人,只是家贫而已。若我有钱,也早就参与宴游了。”这两件事,使晏殊在群臣面前树立起了信誉,而宋真宗也更加信任他了。
结合案例回答问题:
(1)分析当代大学生如何正确对待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传统。
(2)简述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传统的意义。

【参考答案】

(1)中华民族的道德传统是一个矛盾体,具有鲜明的两重性。属于精华的部分,表现出积极、革新、进步的一面;属于糟粕的部分,则......

(↓↓↓ 点击下方‘点击查看答案’看完整答案 ↓↓↓)
热门 试题

问答题
材料1 蒋介石在“九一八”事变发生后,电令张学良:“……(力避)中突以免事态扩大。”“……即使勒令缴械,占入营房,均可听其自便。” ——《革命文献九一八事变真相》笫34辑第879面(台北1978年版) 材料2 蒋介石从坚决拒绝抗日转到抗日立场上来,原因是什么?一种观点认为,蒋的转变不在“外因”,即不在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潮流、共产党和人民群众斗争的推动,而在“内因”,即在蒋所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民族主义思想、个性和权力欲望等。也就是说,蒋由坚决反对抗日转变到抗日,他的思想意志是最后起作用的。而且这被认为是一种新的更深刻的观点。 材料3 1935年11月,蒋介石在国民党五大全会上提出:“和平未到完全绝望时期,决不放弃和平;牺牲未到最后关头,亦决不轻言牺牲。”所谓“最后关头”,意味蒋介石承认对日屈服妥协,要有一个“度”。这个“度”当然就是蒋政权能够生存下去。……形势进一步演变,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当权势力,在面临民族灭亡大风暴、抗日救亡运动猛烈冲击下,何去何从,并不最后取决于蒋个人的态度、意志。他和所有人一样,身不由己,不转变,他所代表的阶级利益、统治权力就有被冲垮、被变换的现实危险。西安事变就表现了这种现实危险。……但西安事变的成果大体保存下来了,没有被推翻,这决非由于蒋有过所谓“人格担保”,而是由于日本侵略造成的紧张形势,到了他的政权不能生存下去的“度”。 ——以上材料均摘自刘大年《抗日战争的几个问题》 (原文载沙健孙等主编《走什么路:关于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若干重大是非问题》)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1)依据材料1说明“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奉行的政策。为什么要这样做? (2)材料2和材料3所表述的观点的不同。结合有关材料和所学的知识批驳错误的观点。
问答题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改革开放的历程首先从农村开始。随着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通知的贯彻, 实行包产到户和包干到户的生产队,迅速由1980年占全国生产队的50%上升到1982年6月占全国生产队86.7%的规模。以家庭承包为基础、统分统合的合作经济新体制代替旧的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人民公社体制的趋势,已经势不可档。农业体制改革冲破重重阻力,迅猛地向前发展。 以包产、包干到户为主要形式的联产承包制,在更深的层次和更广泛的规模上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改变了农村的落后面貌,这一成效首先在落后地区表现出来。如历史上就以穷困逃荒要饭多而闻名全国的安徽省凤阳县。1979年,该县实行大包干到组的生产责任制,粮食生产有了明显的增长。1980年实行大包干到户的生产责任制,粮食生产猛增至5.02亿斤,在包干到户责任制的推动下,1981年粮食产量又增至6.7亿斤,1982粮食产量达到7.15亿斤。三年三大步的结果,出现了农民自己拉着粮食往外省去卖的情景。凤阳农民在温饱有余之后,就在当地政府的领导下进行了水利、电力、公路、绿化带、住宅、文教、科技、小城镇等八大建设。“粮满仓、鱼满塘、处处盖新房;生活城市化,饮食多样化,青年有文化”,成为凤阳新生活的生动写照。同时期,“人无三分银”的贵州省也出现了新气象。贵州省有80%以上生产队实行了包产到户的责任制后,农村发生了历史性的转折,农业发展的步伐大大加快,农村经济迅猛发展。 联产承包制在发展农业生产、繁荣农村经济中的显著作用,不仅在落后地区体现出来,在全国其他地区也显现出来。在它的推动下,1981年全国农业总产值比1980年增长 5.7%,1982年又比1981年增长了11.2%。 联产承包制还使农村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局面。这种新局面的特点之一,就是我国农业正在开始由自给性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生产转变,这是具有历史意义的转变。随着家庭承包责任制的普遍推行,劳动效率大大提高,这就推动了广大农民利用剩余劳力和资金去发展多种经营,分工分业,从事商品生产。这个时期全国农村先后涌现的大批专业户、重点户,就是农村商品生产蓬勃发展的一个标志。 我国农村新局面的特点之二,是农工商综合经营已成为一种发展趋势。随着专业户、重点户的大批涌现和获得经营效益,他们纷纷筹集资金,扩大经营领域。不仅在农副产品中实行专业经营,还在林牧渔业中从事专业经营;不仅进行单户经营,还在农工商领域进行合股经营。 我国农村新局面的特点之三,是联合承包制加快了农业机械化的进程。在刚刚实行包产、包干到户责任制时,有些人曾说“这下农业机械化完了”。可是许多省区的实践结果恰恰与这种预言相反。安徽省沿淮的怀远、五河、固镇等县,在实行包干到户责任制以后,手扶拖拉机、小四轮拖拉机成倍增加。群众自办农机化的劲头,如同要求大包干一样势不可挡。其中怀远县1978年只有手扶拖拉机1400多台,到1981年就猛增到7000多台,1982年8月又增加到9600多台,加上新增加的大中型拖拉机,全县拥有拖拉机 11000多台,在全国名列前茅。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1)联产承包制与发展农业生产、繁荣农村经济之间体现何种哲学关系? (2)联产承包制使农村出现前所未有的新局面给予我们的启示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