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分类题

丰收的季节,陕北高原到处是红彤彤的苹果。63岁的赵家村村民老赵看着果实,满眼的喜悦。借助改革开放的东风,四十年来他用劳动创造了财富,改变了自己家的生活状况,也见证了他们村乃至黄土高原翻天覆地的变化。
“经常前胸贴后背,每天除了想吃还是想吃,饿得不行呀。”回忆起那时的生活,打开话匣子的老赵苦笑着。
苦菜、烧圪卷、麻汤饭、酸菜现在作为特色饭菜招待远方客人,可在老赵眼中,这些都是有时代印记的饭菜,“那时就是吃糠叶饭,偶尔吃个玉米窝头都幸福得不行。”老赵说。
那个年代人们主要是为吃穿发愁,孩子们盼望着正月到来有肉有饺子吃,条件好点的才能穿上新衣服,最难熬的要数青黄不接的三、四月份了,常常吃不上饭。“记得当时村里有一户人家,买回来的猪肉还没做熟就被孩子们吃得差不多了,日子过得太辛酸了。”老赵感慨。
1978年,“包产到户”的消息传遍了黄土高原的乡间田野,大家都期待的分田到户,让老赵看到了希望。“把地分到户以后,村民干劲十足啊!天不亮全家劳动力都上山劳动,直到晚上天黑透才回家。山地上全部种的是小麦、高粱、谷子等粮食作物,平地上家家户户都种白菜、萝卜等时令蔬菜,不到第三个年头,交过公粮后,自家的粮仓再也没有空过。”老赵说,从那时起,孩提时代憧憬的顿顿吃白面,成为了家常便饭。“早上吃白面馒头,下午吃白面面条,招待亲戚客人再也不用问邻居家借粮了,肉也不再是过年的奢侈品。”老赵回想着过往,脱口而出。
经过几年艰苦奋斗,老赵家里吃的穿的都解决了,口袋里也有些余钱,他就开始着手解决住的问题。在村里,盖新房的不止老赵一家,在解决温饱问题后,村民开始兴建住所,改善居住环境。如今,手表、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这“三转一响”早已是陈年往事,冰箱、洗衣机、彩色电视机成了普及品,网络、汽车和智能设备也走进农户家中,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黄土地上的农民也在感受着不一样的社会气息。老赵不断从报纸书刊上获得社会变革的信息,而这些信息也一步一步改变着他对农村经济发展的认识。
在政府的宣传引导下,老赵的思想发生了转变,他开始放弃种植小麦转而种植苹果,这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不种麦子你吃啥呀?”“咱祖祖辈辈都是种地的好把式,种苹果能行吗?”当初许多村民劝他放弃,然而“一根筋”的他并不为所动,坚持走自己的路,如今,长得郁郁葱葱的果树就是对他最好的回报,“你看看我这苹果,个大皮薄有甜度,看着就有胃口。”老赵笑着说。
“种苹果也是辛苦,但是钱袋子鼓起来了呀!”老赵说。现在10亩苹果每年可收入八九万元,尝到甜头的他继续扩大种植规模,还添置了许多果园农业机械。他指着远处的山峁说,那边有他新建的10亩果园,等新园挂果,他的收入可以再翻一番,即使将来老得干不动了,20亩果园流转给他人坐收流转金,也是一笔不菲的收入。
站在老赵家门口,大门左右角上的两只洁白的陶瓷鸽子造型栩栩如生,枣红色瓷砖上写着“吉祥如意步步高,一帆风顺年年好”。走进院内,硬化过的院落再也不怕雨天泥泞不堪,水龙头一拧白花花的自来水流个不停,干净整洁的玻璃替代了过去糊窗用的麻纸,院子一旁新建的果库即将投入使用,整个院内散发着勃勃生机。站在村口往村里看,一排排窑洞跟城里的小区一样,整整齐齐。
“真是没想到我现在也能过上这样的日子”,翻着老照片的老赵感慨道,“想跟老伙伴唠几句,手机拿起来就打,想看看新鲜事,微信上多着呐。想到县里买东西,村口一天有好几辆班车。村里还建了一个图书室,摆上了科学种养殖的有关书籍。晚上,大伙自发集合在村民广场,交流交流各自的想法,也有了休闲的好去处。这两年,大家还结成团,到北京、内蒙转了转,可开心啦。”
“改革开放富百姓,党的政策暖人心;发展是条致富路,奔向小康永不停。”这是老赵经常念叨的一首打油诗,也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在党的政策引领下群众脱贫致富的心声。
根据给定资料1,概括改革开放以来,赵家村发生的变化。(15分)
要求:
(1)分成几个方面,分条陈述;
(2)全面准确;
(3)不超过200字。

【参考答案】

2019年公务员多省联考《申论》真题(安徽B卷)
本答案从材料中的具体事例中概括出了张家村的变化,做到了全面准确......

(↓↓↓ 点击下方‘点击查看答案’看完整答案、解析 ↓↓↓)
热门 试题

未分类题
有些专家提出“社会性焦虑”的概念,“社会性焦虑”属于某些社会或时代,它是一种广泛的心神不安和精神浮躁,是一种弥漫于社会不同阶层的焦虑,它不会轻易消退,不容易通过心理的调适而化解。人们所焦虑的对象或有不同,但在其性质和内容上又存在着一些共性。比方说,贫困者或忧虑自己生存缺乏保障,而富有者则可能忧虑自己财产缺乏保障。两者虽然不可等量齐观,而忧虑则如一。这种社会性的焦虑往往直接由物质的原因而起,也突出地表现于物质生活,表现于担心自己及家庭物质生活的现状和前景。长期物质生活上匮乏也一定会引起广泛的社会焦虑。这种社会的焦虑在更深层次上涉及精神信仰的缺失。焦虑者因为看见到处都是物欲的流行,功利的甚嚣尘上,人们都以外在的成败论英雄,以权力和金钱划分人的等级,从而隐隐地痛感人们精神上缺乏一种寄托,没有一块能够真正长久的安身立命的地方。因为,如果一个人、一个民族精神上有寄托、有希望和追求,就可能不会太在意物质的匮乏,甚至将物质的匮乏视作一种精神的历练,从而也鼓励斗志,摆脱困境。当然,更重要的是,一种精神的信仰可以给人提供生活的意义乃至一种真正自足的满足感。建国初期,前身为华东军区特务团辎重连的八连,开进了昔日“冒险家的乐园”,执勤于上海最繁华的南京路。从战场到“十里洋场”,脚穿草鞋的八连官兵时刻铭记“两个务必”,经受住了与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同样严峻的考验,身居闹市,一尘不染,在这座中国最大的城市里,展示了人民军队威武之师、文明之师、爱民之师的崭新形象。“好八连,天下传。为什么?意志坚。为人民,几十年。拒腐蚀,永不沾……”1963年“八一”建军节这天凌晨,一夜未眠的毛泽东同志看到了好八连的事迹报道,挥笔写下了这首后来名扬天下的《八连颂》。这是毛泽东一生中唯一一次为一个连队题词并写下颂歌。他在诗中充满激情地写道:“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星移斗转,伴随着大上海的沧桑巨变,“好八连”官兵早已告别“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生活。如今,走进八连,人们看到的是一个现代化的军营:设施一流的多功能俱乐部,藏书6000余册的图书室,每3人拥有一台电脑,宿舍有电视,饭堂有空调、消毒柜、烘干机……时代在变,环境在变,生活条件在变,但艰苦奋斗的精神在“好八连”从未改变。艰苦奋斗是八连的传家宝,艰苦奋斗精神早已渗透进八连一代代官兵的血脉里。如今,象征八连勤俭节约好传统的理发箱已传到第34代,木工箱、补鞋箱已传到第33代。在八连,连队电话亭边印有“时间就是金钱,请珍惜分分秒秒”的提示语;电脑打印机上贴有“每人节约一张纸,希望小学的学生就多个练习本”的字条;饭堂墙壁上,悬挂着“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等警句。有专家指出,“好八连”是在党的阳光雨露哺育下成长起来的光辉典型,是全国军民拒腐防变、艰苦奋斗的一面大旗。每当国际、国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的时候,“好八连”的旗帜总是飘扬在时代的精神高地上,给人以信心,给人以力量。也有专家评价说:“南京路上好八连”这面鲜艳的旗帜,如同东方明珠、世纪大道一样,已被上海人民视为这座城市闪光的名片。贫富差距的拉大强化了人们向上的社会比较心理,使人们的不公平感增强,尊严感、满足感降低。许多研究成果和客观事实表明,在物质财富相对匮乏的时期,人们的生活水平差距不大,又处在相对封闭的社会环境中,人们能够对比的条件受限,所以,增加收入不仅能够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改善生活条件、赢得更多的发展空间,也使人更充分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进而提升自己的富足感。但是,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共同财富的剧增,个人收入虽然普遍提高了,但贫富差距也越来越大。从基尼系数看,我国贫富差距正在逼近社会容忍的“红线”。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有关专家介绍,对我国的基尼系数目前各机构认识不一,被学界普遍认可的是世界银行测算的0.47。“我国基尼系数在10年前越过0.4的国际公认警戒线后仍在逐年攀升,贫富差距已突破合理界限。”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工资研究所专家认为,目前我国的收入差距正呈现全范围多层次的扩大趋势。当前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比达到3.3倍,国际上最高在2倍左右;行业之间职工工资差距也很明显,最高的与最低的相差15倍左右;不同群体间的收入差距也在迅速拉大,上市国企中高管与一线职工的收入差距在18倍左右,国有企业高管与社会平均工资相差128倍。温家宝总理在第十一届全国人代会第三次会议上所作《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体现。我们不仅要通过发展经济,把社会财富这个“蛋糕”做大,也要通过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把“蛋糕”分好。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兼顾效率与公平,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一要抓紧制定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政策措施,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加大财政、税收在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的调节作用。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二要深化垄断行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对垄断行业工资总额和工资水平的双重调控政策。严格规范国有企业、金融机构经营管理人员特别是高管的收入,完善监管办法。三要进一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坚决打击取缔非法收入,规范灰色收入,逐步形成公开透明、公正合理的收入分配秩序,坚决扭转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概括“资料1—4”的主要内容。(10分)要求:语言精练,层次要点清楚,字数不超过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