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山菜薹趣闻 武汉人都爱吃洪山菜薹,关于洪山菜薹的一些趣闻想必也爱听。 菜薹本名芸薹菜,俗称油菜,红色者称红油菜。洪山菜薹即属于红油菜。种植此菜需要肥沃的土壤,较低的气温,一般是秋植冬撷。其紫干亭亭,黄花灿灿,茎肥叶嫩,素炒登盘,清腴可口。据说洪山宝通寺一带的菜薹味道尤佳,他处所产均不能与之媲美,以致有一种说法,以宝通寺钟声所到之处为范围的地方出产的菜薹是正宗,“距城(武昌城)三十里则变色矣,洵别种也”。王景彝《琳裔诗稿》有咏菜薹一首: 甘说周原荠,辛传蜀国椒。 不图江介产,又有莱薹标。 紫干经霜脆,黄花带雪娇。 晚菘珍黑白,同是楚中翘。 关于洪山菜墓的来历,在武汉地区流传着一则美丽的传说。 据《武汉通览》所载,相传1700多年前,洪山脚下有一对恋人,名叫田勇和玉叶。一天他俩到洪山游玩,被绰号叫“恶太岁”的杨熊撞见。杨熊见玉叶容貌美丽,乃令打手抢人。虽经田勇奋力相救,但寡不敌众,双双被乱箭射死在洪山之麓,两人的鲜血染红了洪山下的土地。杨熊一伙也被雷电击毙在山腰。当地的农民将田勇、玉叶就地掩埋,不料次年秋天,坟堆周围长出了紫红色的菜苗。…… 人们相信名人,名人喜吃的食物也可得到大众的青睐。于是,关于洪山菜薹便出现了 “刮地皮”的典故。王葆心《续汉口丛谈》上记载:“光绪初,合肥李勤恪瀚章督湖广,酷嗜此品(按:指洪山菜薹),觅种植于乡,则远不及。或曰‘士性有宜’。勤恪乃抉洪山土,船载以归,于是楚人谣日:制军刮湖北地皮去也。”民国初年,湖北都督黎元洪离开武汉到北京当大总统后,他的如夫人黎本危爱吃洪山菜薹,每届冬季必派专差到洪山调运菜薹。1949年元月,国民政府行政院长张群飞来武汉为蒋介石说项,破坏和平运动,但毫无结果。临走前,他想到洪山的红菜墓是闻名已久的特产,今后还不知能否吃到,便对湖北省主席张笃伦说:“今晚到洪山去买300斤红菜薹,以便明晨带回南京去。”有人写诗讥其事云:“从此辞却鄂州路,空载洪山菜薹归。” 解放后社会发展,每年冬春送往北京供鄂籍老干部佐食的洪山菜薹,由民航班机运去。如今,更有保鲜硅窗塑料袋包装,港澳的鄂籍同胞也可以吃到新鲜的洪山菜墓了。“刮地皮”云云,已成为历史上的笑谈。(严昌洪)
A.
紫色
B.
红色
C.
绿色
D.
蓝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