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分类题

1.题目:沉重的赋税和力役
2.内容:
征收赋税是古代国家剥削农业生产者,为政府的财政支出提供物质保障的主要手段。事实上,古代帝国的富强和繁荣是以农耕者的艰辛劳动为基础的。
各个朝代征收赋税的比率和数额有所不同。西汉儒学大师董仲舒说,秦始皇时代,曾经征收“泰半之赋”,农民要将收成的三分之二上缴给国家。古代中国赋税的名目繁多,田亩税和人头税是主要形式。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杂税以及各种附加税和临时性的征收。地方政府也往往巧立名目,层层摊派,搜刮民财。“征发无度”“无有定准”的赋税征收,使得农民承受着沉重的负担。农户缴纳的赋税,是专制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农户除了向专制王朝缴纳赋税外,还承受着沉重的徭役负担。徭役是古代王朝强制民众承担的无偿劳动。
劳动者服事徭役,使许多大型土木工程得以成功营造。这些工程包括水利工程、交通工程、国防工程、城市建设工程等公共工程,也包括为满足统治者奢侈消费需要而组织的宫室工程、陵墓工程等。秦王朝修建的阿房宫和秦始皇陵,调用工役多至70万人。服役者劳动强度极大,生活条件十分恶劣,朝廷的督责又非常严厉,因此劳役人员的死亡率很高。秦代修筑长城的劳役人员中,死亡率高达三分之二;隋代营建东都洛阳的工程中,劳役人员死亡率也高达百分之四五十。历代各种繁重的杂役,常常令农民无法忍受。
沉重的赋税往往使农民破产失去土地;过度征发的徭役,又使大批农耕劳动者被迫长期离开土地。这都导致正常的经济生活秩序遭到严重破坏。由此引发的社会动乱,往往成为王朝覆灭和社会经济文化凋残的直接原因。
3.基本要求:
(1)请在10分钟内完成试讲内容。
(2)有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设置。
(3)围绕沉重的赋税至少设置两个具有启发性的问题。
(4)有必要的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
1.请列举我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实行过的赋税制度(至少三个)。
2.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问应遵循哪些原则?

【参考答案】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古诗导入。教师讲述:在我们还是孩童牙牙学语的时候,我们的父母都会教我们古诗,很多同学学会的第一首古诗就是“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从中我们能够读出农民的辛劳和粮食的来之不易。进入学校之后,我们又学习了李绅的另外一首《悯农》:“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从中我们又读出了农夫的悲惨境遇和生活的困苦。究竟有哪些因素导致了我国古代农民的生活十分困苦呢?顺势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 点击下方‘点击查看答案’看完整答案、解析 ↓↓↓)
热门 试题

未分类题
1.题目:中国古代的冶金技术 2.内容: 在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中,已经出土有小件铜器。这些早期铜器,只是一些小件工具或生活用具,而不是主要的生产工具。 商代青铜器的出土地点分布相当广泛。一些大型铸铜遗址的发现表明,当时的生产规模已经相当大。西周时期青铜器大多作为礼制的象征,代表着权力和秩序,铸造工艺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湖北大冶铜绿山的矿产自春秋时期开始采冶,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在属于春秋时期的矿井遗址中,有石质工具和铜质工具;而在属于战国以后的矿井遗址中,有大量铁质工具。 现在已知中国最早的人工冶炼铁器,是春秋晚期的遗物。战国中期以后的铁器,在许多地区有大量出土。 在两河流域、地中海沿岸和埃及出土了世界上最早的铁器。中国使用陨铁和人工冶铁都较前几个地区稍晚,然而冶炼块炼铁和生铁大体与之同期。块炼铁是低温(约1000℃)炼制出来的产品,需经锻造才能制成可用的器件,又称锻铁。生铁又称铸铁,是高温(1146℃)冶炼的产品,可以直接铸造器件,有效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河北易县战国燕下都遗址出土的铁器中,有经过淬火的钢件,表明当时炼钢和淬火工艺已经有所发展。 汉武帝时代推行铁业官营制度,全国设铁官49处。汉代冶铁开始使用煤炭做燃料,供风形式也有了革命性的变化。竖炉冶铁由起初的自然通风演进到人力皮囊鼓风,然后又发展到畜力鼓风。东汉初,南阳太守杜诗创造出水力鼓风装置——水排,进一步提高了生产效率。 南北朝时期,出现了技术更为先进的灌钢法,用此法制作的兵器坚韧锋利。北宋时期,已经有了以煤作为燃料冶铁的明确记载。冶铁炉的温度因此得以提高,于是加速了冶炼进程,提高了冶铁业的生产效率。 3.基本要求: (1)请在10分钟内完成试讲内容。 (2)围绕主要冶炼技术提两个问题。 (3)有必要的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 1.请简述什么是青铜时代。 2.作为历史老师,如何正确使用历史教科书?
未分类题
1.题目:信息的基本特征 2.内容: 信息在人类社会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那么,信息具有哪些特征?对人类活动又产生了何种影响呢? 任务:认真阅读以下几个例子,探讨信息具有哪些特征。 例1:通过卫星电视,世界各地的人们足不出户就能观赏到精彩纷呈的奥运会节目。 例2:某公司为了提高销售人员的推销策略和销售技巧,希望业务人员能够把各自在销售实践中的经验和技巧贡献出来让大家分享,便特别设立了每季度一次的销售方案评奖,激励销售人员。 例3:国外某家超市的计算机自动收款系 下男人在家里看孩子,男人一边照看孩子一边观看足球一边喝啤酒,致使啤酒与尿布的需求量大增。于是这家商场干脆把啤酒与尿布摆到一起,让顾客顺手就能拿到,大大促进了销售。 例4:李明很喜欢下象棋。一天,他在网站上看到一则有关“象棋比赛”的通知,可赛事早已结束了。 例5:《三国演义》的“赤壁之战”中,周瑜用计令前来劝降的蒋干盗得假冒曹操水军都督蔡瑁、张允写给周瑜的降书,曹操阅毕此书,即将两人斩首示众,致使曹军损失了通晓水性的将领,最后落败。 交流:结合上述例子,谈谈信息有哪些特征,同学间相互交换看法。 通过大量的事例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信息的一些重要特征: (1)传递性。信息的传递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例如,通过书籍报刊,我们可以了解到他人的思想和经验;借助广播、电视和网络等媒体,我们可以了解发生在世界各地的许多事情。 (2)共享性。信息作为一种资源,通过交流可以在不同个体或群体间共享。信息交流与实物交流有本质上的不同:实物交流,一方有所得,另一方必有所失,如同两个人交换手中的一个苹果,每人手中还是一个苹果;而信息交流则不然,两个人交换所掌握的一份信息,每人便拥有了两份信息。 (3)依附性和可处理性。各种信息必须依附一定的载体才能够表现出来,为人们所接收,并按照某种需要进行处理和存储。信息如果经过人的分析和处理,往往会产生新的信息,使信息得到增值。 (4)价值相对性。信息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源,具有相应的使用价值,它能够满足人们某些方面的需要。但信息使用价值的大小是相对的,它取决于接收信息者的需求及其对信息的理解、认识和利用的能力。 (5)时效性。信息不是一成不变的东西,它会随着客观事物的变化而变化。信息如果不能反映事物的最新变化状态,它的效用就会降低,一旦超过其“生命周期”,信息就失去原有效用,成为历史记录。 (6)真伪性。人们接收到的信息,并非所有都是对事物的真实反映,因此信息具有真伪性。产生伪信息的原因很多:有些是出于某种目的,被人故意采用窜改、捏造、欺骗、夸大等手段人为制造伪信息;有些是由于人们在认识能力或表达能力上的不足导致;有些则是传递过程中的失误造成。因而,对信息需要鉴别其真伪性。 练习:讨论人们是如何利用信息解决生活、学习和生产的常见问题。 3.基本要求: (1)请在10分钟内完成试讲。 (2)配合讲解进行必要的板书设计。 (3)试讲过程中涉及操作,进行演示即可。 答辩题目 1.信息的媒体有多种形式,请简单阐述并举例说明? 2.信息载体依附性的特点是什么?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