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分类题

阅读《为学》教学实录(片段),完成下列题。
师:哪位同学把第一段给我们读一下。
(生朗读第一段)
师:这段话其实只有两句话,是吧?如果我把这两句话换个次序,开头就说:“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因为题目就是为学嘛,开门见山,首先谈为学的道理。再接着说:“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这样可不可以呢?(取眼镜,手指向后面举手的同学)
生:我认为这样不可以,因为题目是“为学”,就是从“天下事有难易乎”这个引出来的,而不是从做学问的难易来引出天下事的难易。
师:你觉得课文这样的顺序是强调做学问的,是吗?放在后头是为了强调它,是不是?(生点头)好多同学举手了,好,你(手指一位举手的同学)来说。
生:天下事有难易乎?人之为学有难易乎?这个“天下事”就包括了“为学”,所以它是一个从大到小的顺序。相反就是从小到大,我认为就有点不通顺了。
师:噢,他发现这段是从大范围缩小到小范围。好,请你(手指一位举手的同学)说。
生:在第一段,先概括说天下事没有难易之分,而在于“为”与“不为”,然后再突出课文的重点,说学习也没有难易之分,只在于“学”与“不学”。这样很有次序,如果更改了它的顺序的话,就显得没有层次感了。
师:(走下讲台)我同意同学们的意见,你们有没有这个体会呀,两件平列的事情,放在后面的往往是强调的。我举个例子,班主任跟同学们讲话:“同学们,我们学校的形势大好,我们班的形势也大好。”那下面是该讲班还是学校呀?
生:(齐声道)班。
师:反过来,“同学们,我们班的形势大好,我们学校的形势也大好。”下面该讲什么?
生:(齐声道)学校。
师:该讲学校了。那么,把“人之为学有难易乎?”这样一个问题放在后面,实际是强调它。它是主句,为主的,前面是个陪衬句。同学们体会得很好。“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从天下事这个大范围,再具体到“为学”这件事情,其道理是一样的。那么下面接着就自然地过渡到讲“为学”的道理。这个顺序是不能颠倒的。同学们还有没有不同意见啊?(转身走上讲台)
问题:
(1)结合教学实录,说说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的联系。
(2)联系该片段说说教师在学生阅读学习中的作用。

【参考答案】

(1)语言是思维的载体,语言训练必须与思维训练相结合,这是教师们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出来的真理。关于如何将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

(↓↓↓ 点击下方‘点击查看答案’看完整答案、解析 ↓↓↓)
热门 试题

未分类题
《蒹葭》原文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唏。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思考探究一、《诗经》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即上下句或上下章基本相同,只是更换其中的几个字,造成回环往复的表达效果。结合《蒹葭》做具体分析。二、《诗经》经常使用比、兴手法。比,即比喻;兴,指先说别的事物,引出所吟咏的对象。诵读这首诗,看看哪些诗句使用了比、兴手法,并举例分析。三、《蒹葭》一诗没有直接诉说主人公的思念之情,但其思念却绵远悠长;没有直接描写“伊人”,但其身影却无处不在。说说这首诗是怎样达到这种效果的。积累拓展四、《诗经》中的诗多是四字一句,两字一顿,各章还常常重复咏唱。朗读并背诵这首诗,感受其节奏和韵律。单元介绍自然美景,幸福生活,人所向往;奇绝艺人,精湛技艺,令人赞叹。这个单元所选古诗文,有的记事,有的记游,有的状物,有的抒情。阅读这些诗文,能够让我们了解古人的思想、情趣,感受他们的智慧,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学习这个单元,要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通过反复诵读,领会诗文的丰富内涵,品味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预习提示《诗经》中有不少歌咏爱情的诗,或表达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或抒发爱而不得的忧伤和怅惘。这些诗,今天读来仍然会让人怦然心动,获得美的愉悦。诵读这首诗,用心体会诗中歌咏的美好感情。诵读时,要注意感受诗的韵律,初步了解《诗经》的语言特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 1年版)》相关要求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学生情况八年级,班级人数40人。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条件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音频、视频文件,投影实物等。问题:根据上述资料,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并具体说明确定的依据(不可照抄材料)。(2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