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
注意:下面出现的所有文件都必须保存在考生文件夹[K:\K01\15010008]下。
对考生文件夹下WORD.DOC文档中的文字进行编辑,排版和保存,具体要求如下:
1. 将文中所有错词“借口”替换为“接口”。
2. 将标题段文字(“新型硬盘接口——串行ATA及UltraATA133”)设置为16磅蓝色宋体(西文使用中文字体)、倾斜、居中,并添加红色阴影边框。
3. 将正文各段文字(“随着硬盘容量……接口规范。”)中的中文文字设置为10.5磅宋体、英文文字设置为10.5磅Arial字体;各段落首行缩进2字符。
4. 将文中后8行文字转换成一个8行5列的表格;分别将表格中第1列的第2至第4行单元格和第5至第6行单元格合并。
5. 设置表格列宽为2.6厘米、表格居中;设置表格中所有文字中部居中;为表格添加“灰色-20%”底纹。
新型硬盘借口——串行ATA及UltraATA133
随着硬盘容量和速度的飞速增加,硬盘借口也经历了很多次革命性的改变,从最早的PIO模式到今天的串行ATA及UltraATA133,传输速率已经翻了几十倍。
随着硬盘内部传输率逐渐上升,外部借口也必须提高传输速率才不至于成为数据传输时的瓶颈,在这种环境下,串行ATA及UltraATA133规范诞生了。
串行ATA规范是计算机行业工作组(Computer Industry’s Working Group)制定的,它采用与并行ATA借口相同的传输协议,但硬件借口则不同,串行ATA借口的电压更低,而且数据线也更少。
UltraATA133是Maxtor公司提出的,是UltraA-TA100的后续规范,但它并没有得到ATA官方组织T13的正式认可,所以严格来说,UltraATA133应该算是企业规范而非行业规范,或许直接叫它“Fast Dirves”更为妥当。
由于串行ATA并不能向下兼容并行ATA设备,所以从并行ATA全面过渡到串行ATA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在这期间,硬盘的发展速度不可能因此而停下来。而Ultra ATA133作为这一过渡期的折中解决方案,很可能成为最后一种并行ATA借口规范。
UltraATA借口规格一览表 UltraATA借口 | UDMA模式 | 时钟频率 | 数据传输率 | 数据连线 | UltraATA33 | mode0 | 8.33MHz(120ns) | 16.66MB/s | 40针40线 | | mode1 | 6.67MHz(150ns) | 26.66MB/s | 40针40线 | | mode2 | 8.33MHz(120ns) | 33.33MB/s | 40针40线 | UltraATA66 | mode3 | 11.11MHz(90ns) | 44.44MB/s | 40针80线 | | mode4 | 16.67MHz(60ns) | 66.66MB/s | 40针80线 | UltraATA100 | mode5 | 25MHz(400ns) | 100MB/s | 40针80线 | UltraATA133 | mode6 | 33.33MHz(30ns) | 133.3MB/s | 40针80线 | |
【参考答案】
打开文件,选择编辑菜单下的查找与替换,在弹出的对话框中查找栏输入“接口”,替换为栏输入“接口”,单击全部替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