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

本题为选做题,请在Ⅰ、Ⅱ两道试题中选取其中一道作答,若两题都回答,只按第Ⅰ道试题的成绩记入总分。
选做题Ⅰ
阅读下列关于经济全球化的材料
材料1
劳动力在全球流动是战后突出现象。例如瑞士的外籍劳工已占总人口的1/6以上;澳大利亚外来劳工更占全部劳力的25%;法国企业雇佣国外人员占本土工业就业A员的1/3,而本土工作人员中又有1/4在外国的企业中工作。根据联合国国际劳工组织最近数据,全世界约有1.3亿人在国外工作,还不包括没有记录的流动人口,估计在1000万~1500万,而在1965年只有 7500万人,四十多年翻了一番。这些劳动力来自55个国家,在大约67个国家寻找工作,比之 1970年也几乎翻了一番。由此可见劳动力全球化惊人的规模与速度,是人类历史上所没有的。
摘自《文汇报》
材料2
全球跨国直接投资一直在创新纪录地发展,根据联合国贸易发展大会资料,1970年全年的直接投资额仅400亿美元,80年代末也只有1700亿美元,而在1995年跃到3150亿美元,比上年剧增了40%;到2005年,数字更高达9000亿美元,比2004年仍然增加了25%之巨。其中发达国家占6700多亿美元,发展中国家也达到2160亿美元,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起到显著作用。
以中国为例,中国外资依存度(外资投资存量与GDP的比重)1985年还仅为1.55%,1995年起保持在20%左右(2004年为26.2%)。金融全球化的另一个突出的特征是大量游资快速流动,游资数额之大不少于7.2万亿美元,每天流动量1.5万亿~2万亿美元。这样,全球金融资本的交易量1980年为5万亿美元,1992年达到35万亿美元,预计2005年将达90万亿美元。在这些巨额流动资金中只有20%是与贸易或生产投资有关,其余80%都是在全球金融市场中寻找短期利益,实质上就是投机买卖,表明金融全球化中存在着许多严重的不规范行为。
摘自《人民日报》
材料3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均GDP的差距从1983年的43倍扩大至2000年的60多倍。全世界有10多亿人每天收入不足1美元,28亿人每天收入低于2美元,而世界最富有的两成人享用全球超过八成半的产品和劳务。穷国与富国人均收入差距相当悬殊,由1960年的1:3扩大到1997年的1:74。据联合国统计,全球最不发达国家的数量一直在增加,1990年仅36个, 1995年为42个,2000年则上升到48个。许多最不发达国家甚至并未真正感受到经济全球化的任何好处,或者只是在其中取得毫末之利。20世纪90年代初,占世界人口总数10%的最不发达国家在全球贸易中所占的份额只有0.6%。到1997年则仅占0.3%,达到无足轻重甚至可以不计的地步。鉴于上述情况,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1999年度人类发展报告》中呼吁人们重新认识经济全球化,努力缩小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
摘自中青在线
请回答:
(1)阅读材料1、2,结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相关原理分析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
(2)运用马克思主义相关哲学原理分析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选做题Ⅱ
阅读下列关于联合国的一组材料:
材料1
伊拉克重建目前陷入了泥潭,荚英两国又重新想起了联合国。在过去一周内,美国总统布什在三个不同场合呼吁联合国加强对伊拉克局势的参与和关注,希望联合国能推动通过伊拉克问题新决议和向伊拉克派遣国际安全部队。4月16日,美国总统布什在会见来访的英国首相克莱尔后,两国领导人在联合新闻发布会上强调将扩大联合国在伊重建进程中的作用。按照荚英的新说法,联合国将有权提名伊拉克过渡政府候选人,并监督2005年的伊拉克大选。
美英现在同意联合国在伊拉克重建中扩大权限,其目的无非是想借用联合国安理会的声望,鼓励和说服更多的国家派兵帮助美国实现伊拉克重建;并借助联合国的声望,压制伊境内对荚英占领军当局的反抗浪潮……
……在联合国纽约总部内,除了美英等国之外,伊拉克问题已经成为了一个“烫手的山芋”,绝大多数国家都缺乏讨论联合国新作用的热情。但安南秘书长又不得不站在联合国的角度表示对伊拉克局势的关注,并避免给世人留下在伊拉克重建这样重大的区域安全问题上联合国碌碌无为的印象。
面临进退两难处境的安南秘书长对荚英新建议的第一反应是,目前伊拉克局势动荡,联合国不会大规模派遣工作人员去工作,没有就美英新提议做出是同意还是反对的回答。……然而,事实是,目前伊拉克动荡的局势让联合国的作用也变得“模糊”起来了。
摘自《中国日报》
材料2
一份联合国报告2月15日指出,由于“基地”组织和塔利班仍然能够轻易获得制造炸弹的材料和资金,今后他们将会发动更多恐怖袭击。据美联社报道,报告认为,“基地”仍然有能力发动“灾难性袭击”,对他们的制裁仅能发挥有限的作用。现在,“基地”仍然很希望获取生化和核武器。他们一定会成功地发动袭击,这只是时间的问题。
报告还指出,“基地”袭击以及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袭击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主要威胁之一。根据联合国的制裁规定,所有191个联合国成员国对与“基地”和塔利班有关的430多个团体和个人实施旅行禁令和武器禁运,并冻结他们的资产。
摘自《中国日报》
材料3
安南秘书长就联合国近来不断遭到抨击在美国《华尔街日报》撰写题为《联合国的使命意义非凡》的文章,希望包括美国在内的国际社会支持、帮助和推动联合国发挥作用,而不是抨击、诋毁和拆台。
安南说,在环印度洋海啸的救灾行动中,联合国再一次被国际社会公认为最佳的牵头和协调者,虽然美国等国家最初成立了核心集团,但后来也支持联合国发挥领导和协调作用。安南指出,这不仅仅因为联合国有必要的技术和能力,更因为国际社会诚心诚意地希望联合国发挥作用,联合国不是某个国家的囊中之物,它属于全世界。
安南谈到伊拉克战争时表示,这场战争减损了人们对联合国的信心,但是,当美国及其盟国打算帮助伊拉克在国际社会的广泛支持下重建时,它们又重新寻求联合国的合作。安南说,联合国已经并正在发挥作用,包括帮助伊拉克成立临时政府、举行大选以及制宪。安南强调,唯有联合国才能为伊拉克的新政权带来合法性,联合国的作用正在于它的独立性和公正无私,如果联合国被作为美国外交政策的工具或是外延,它将失去意义。
摘自联合国网站新闻中心
请回答:
(1)用马克思主义发展观评价联合国的作用。
(2)阅读材料,分析“联合国不是某个国家的囊中之物,它属于全世界”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参考答案】

选做题Ⅰ
(1)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程度,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就会向国际范围发展。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是垄断资本主......

(↓↓↓ 点击下方‘点击查看答案’看完整答案 ↓↓↓)
热门 试题

问答题
请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相关原理分析以下材料材料1 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部门负责人透露,即将于2006年全面出台的“十一五”规划,是我国首次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五年计划”变为“五年规划”。从计划到规划,一字之差,体现了国家从以往偏重于发展经济,转而向发挥政府服务职能、促进经济与社会均衡发展上侧重。以前的五年计划把更多的精力放在重点产业上,告诉这个产业怎么办,变为“规划”以后,政府将更多地关注于公共服务、公益事业和社会基础设施的建设。从“一五”到“十五”,我国注重的是产业发展,加强了农业基础地位、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综合国力得以增强。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地区间的发展产生了失衡,一些地方的生态环境被破坏,甚至还出现了由经济过热导致的能源、资源紧张,从而给经济和社会的长远发展带来压力。为此“十一五”规划提出,以人为本,注重社会经济均衡发展,兼顾中西部,重点发展长三角、京津冀、成渝和东北老工业基地,对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地区,实施退耕还林、退人还林等措施,对于行业发展将制定专项规划。 摘自《人民日报》材料2 为促进房地产业健康、持续发展,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05年3月17日起,调整商业银行自营性个人住房贷款政策。本次政策调整有利于从需求方对未来资金价格形成较合理的预期。将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利率纳入正常贷款利率管理,有利于商业银行加强风险管理,完善定价机制。超额准备金存款是金融机构存放在人民银行超出法定准备金的部分,主要用于支付清算、头寸调拨或作为资产运用的备用资金。下调超额准备金利率,有利于促进商业银行进一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流动性管理水平,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有利于理顺中央银行的利率关系,优化准备金存款利率结构,增强货币政策操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摘自新华网材料3 回顾2004年,这是中国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重要一年,是国民经济发展极不寻常的一年,也是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取得新成就的一年。中央采取了一系列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措施,使我国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的良好势头,延长了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经济运行时至年终,从各方面数据看,今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日趋明朗:宏观调控取得积极成效,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体现在速度、质量、效益上,并向着宏观调控的预期目标发展,是多年来最好的一个时期。中共中央、国务院牢牢驾驭经济全局,引领中国经济巨轮继续稳健前行。宏观调控的“组合拳”已经打出:中央政府动用一套金融工具、财政工具、政策工具,冷热兼治,“中医式”手法调理中国经济,放弃“一刀切”式的狠手策略。在中央高层,科学发展观仍然是必须坚持的思想底线。中央强调:要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实行“点刹车”而不是急刹车,在“治热”时也要“治冷”。在信贷手段的运用上,重点从源头上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合理控制货币信贷规模,加强和改善信贷管理。在投资手段的运用上,重点加强产业政策引导,严格市场准入。在价格杠杆的运用上,重点突出价格信号的引导和调节作用。 摘自《经济日报》材料4 区域开发法制先行是国际惯例,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德国等都是如此。《中华人民共和国西部开发促进法(草案)》,已经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立法的重要项目列入我国2005年立法规划。针对中央区域开发战略的发展格局,如何通过法制建设,保障区域协调发展,以及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已成为经济法的重要课题之一。区域经济开发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决定了法律手段要保证其地区基本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全国各大区域在不同层面上进行开发,需要从实际出发,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并采取有区别的措施和制度,以指导和规范本区域开发。大家强调,现有的法律法规不能满足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对涉及区域开发的专门法律与条款以及这方面活动的基本法还是一个空缺。因此,迫切需要制定以“协调”和“干预”为特征的专门法律,以使各区域的开发工作纳入法治化的轨道。 摘自《光明日报》请回答:(1)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进行宏观调控主要有哪几种手段请简要说明这几种宏观调控手段在材料1、材料2、材料3和材料4中是如何体现的。(2)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如何提高宏观调控水平。
问答题
阅读以下材料:材料1 农民的举动,完全是对的,他们的举动好得很!“好得很”是农民及其他革命派的理论。一切革命同志须知: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辛亥革命没有这个变动,所以失败了。现在有了这个变动,乃是革命完成的重要因素。一切革命同志都要拥护这个变动,否则他就站到反革命立场上去了。 摘自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材料2 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不起来参加并拥护国民革命,国民革命不会成功;农民运动不赶速地做起来,农民问题不会解决;农民问题不在现在的革命运动中得到相当的解决,农民不会拥护这个革命。 摘自毛泽东《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材料3 他们的这种理论的来源,主要是没有把中国是一个许多帝国主义国家互相争夺的半殖民地这件事认清楚。如果认清了中国是一个许多帝国主义国家互相争夺的半殖民地,则一,就会明白全世界何以只有中国有这种统治阶级内部互相长期混战的怪事,而且何以混战一天激烈一天,一天扩大一天,何以始终不能有一个统一的政权。二,就会明白农民问题的严重性,因之,也就会明白农村起义何以有现在这样的全国规模的发展。三,就会明白工农民主政权这个口号的正确。四,就会明白相应于全世界只有中国有统治阶级内部长期混战的一件怪事而产生出来的另一件怪事,即红军和游击队的存在和发展,以及伴随着红军和游击队而来的,成长于四围白色政权中的小块红色区域的存在和发展(中国以外无此怪事)。五,也就会明白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义地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 摘自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请回答:(1)阅读材料1、2,说明为什么“中国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2)阅读材料1、2、3,分析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斗,争实质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战争的原因以及中国革命要取得胜利的根本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