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材料一:《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溶解度”的内容标准为:“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涵义”;活动与探究建议:“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有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探究氯化钠、硝酸铵、氢氧化钠三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的温度变化”。 材料二:教科书的内容结构体系 第九单元 溶液 课题1 溶液的形成 课题2 溶解度 课题3 溶质的质量分数 材料三:教科书“溶解度”所呈现的内容 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溶剂里溶质的溶解量是有一定限度的。化学上用溶解度表示这种溶解的限度。
固体的溶解度表示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如果不指明溶剂,通常所说的溶解度是指物质在水里的溶解度。例如,在20℃时,100g水里最多能溶解36g氯化钠(这时溶液达到饱和状态),我们就说在20℃时,氯化钠在水里的溶解度是36g。用实验的方法可以测出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如表9-1。
材料四:学校条件和学生发展现状符合一般要求。要求: 设计“三维”教学目标。
【参考答案】
正确答案:【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固体溶解度的涵义;知道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交流讨论,锻炼思维严......
(↓↓↓ 点击下方‘点击查看答案’看完整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