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

甲股份有限公司设立时的注册资本为人民币7000万元,已经乙会计师事务所于2006年5月1日审验确认,并出具乙验字(2006)007号验资报告。
(1)截止2008年12月31日,甲公司的股本为7000万元,资本公积为2600万元(其中:股本溢价为500万元,股权投资准备为1000万元,关联交易差价为400万元,接受捐赠非现金资产准备100万元,其他资本公积600万元),盈余公积为1500万元,未分配利润为4500万元。
(2)2009年2月接受外国机构设备200和现金100万元的捐赠。(所得税率为25%)
(3)2009年3月5日,甲公司宣告发放股票股利1000万元。
(4)2009年4月,经中国证监会证监发[2009]××号文核准,甲公司通过上海证券交易所采用上网定价发行的方式首次对社会公众发行3000万股A股股票,每股面值人民币1元,发行价格为每股8.28元。2009年4月24日,在扣除主承销商承销费用、上网发行手续费等后,主承销商将人民币23800万元划入甲公司在中国农业银行C市营业部的银行账户。2009年4月26日,甲公司收到申购新股冻结期间的存款利息1600万元。为了本次股票发行,甲公司与乙会计师事务所签订了“审计业务约定书”,约定审计费用为200万元(包括与本次发行有关的其他审计与审核服务费用,在发行前已支付150万元,2009年4月26日支付了剩余的50万元),与丙律师事务所签订了“法律业务约定书”,约定律师费用为100万元(在发行前已支付70万元,2009年4月26日支付了剩余的30万元)。此外,甲公司还分别支付了审核费用3万元、主承销商公关费用100万元、主承销商财务顾问费用80万元。乙会计师事务所接受甲公司委托,承办本次股票发行的验资业务,并于2009年4月30日完成验资外勤工作。
要求:
(1)截止2008年12月31日,甲公司可用于转增股本的资本公积的余额为多少
(2)2009年2月接受外国机构设备200和现金100万元的捐赠中可用于转增股本余额
(3)2009年3月5日,公司宣告发放股票股利1000万元。是否需要调整2008年会计报表。宣告发放股利后,股本是增加还是减少了
(4)2009年4月所增发股票的形成的股本和资本公积分别为多少
(5)计算截止2009年4月30日甲公司可用于转增股本的资本公积的余额
(6)截止2009年4月30日甲公司可用于转增股本的盈余公积的最大额度为多少
(7)如果甲公司要求变更注册资本为人民币10000万元,请代注册会计师完成乙事务所承办本次股票发行的验资业务的验资报告。

【参考答案】

(1)2008年末可用于转增股本的资本公积的余额=500+600=1100(万元)
(2)2009年2月......

(↓↓↓ 点击下方‘点击查看答案’看完整答案 ↓↓↓)
热门 试题

问答题
注册会计师乙、丙正在对甲公司的会计报表进行审计,同时制订了对该公司的存货监盘计划;最后助理人员提供了相关的工作底稿由注册会计师乙、丙做出判断;请代注册会计师做出相关的判断。 资料一:乙注册会计师正在拟定对甲公司存货的监盘计划,由助理人员实施监盘工作,下面有关监盘计划和监盘工作有无不妥当之处若有,请予以更正 (1)乙注册会计师在制定监盘计划时,应与甲公司沟通,确定抽查的重点。 (2)对外单位存放于甲公司的存货,乙注册会计师未要求纳入盘点范围,助理人员也未实施其他审计程序。 (3)在抽查存货盘点结果时,助理人员从存货实物中选取项目追查至存货盘点记录,目的测试存货盘点记录的完整性。 (4)甲公司的一批重要存货,已经被银行质押,助理人员通过电话询问了其真实性。 (5)对存放在露天的废钢料,助理人员认为全部过磅工作量大,准备到废旧物资市场请一位资深的收购员代为估算。 资料二:注册师在审核审计工作底稿后,发现以下需要注意的事项。 (1)甲公司于2006年1月1日将所有电子设备的折旧方法由平均年限法改为年数总和法,变动的原因及对会计报表的影响已在报表附注中作了说明。 (2)双马公司于2006年8月投诉甲公司产品质量有问题,提出的索赔金额为500万元。法院曾对该质量纠纷案进行调解,但由于双方对赔偿金额意见相差过大而未果。法院于2007年2月开始审理此案,尚未裁决。 (3)应收账款项目采用了积极式函证,但回函不多,金额只有30万元,占全部应收账款余额的20%,也无法实施其他替代程序。应付账款项目采用了消极式函证,均未回函,也无法实施其他替代程序,该应付账款占总负债的25%。 (4)甲公司董事会于2007年3月20日做出决议,出资2000万元收购长兴公司60%的股权,3月22日双方已签订股权转让协议,注册会计师于2007年3月23日对该事项查验无误,该长期投资占总资产25%。 要求: 根据资料一:有关监盘计划和监盘工作有无不妥当之处若有,请予以更正 根据资料二:分别针对上述各种情况说明注册会计师应该采取何种审计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