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

【背景材料】
    材料一:
    日前,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公布了一项针对上海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报告。报告显示,部分应届毕业生毕业后既不打算马上就业,也不打算继续深造,而是准备在家休息或外出游学一段时间。对于这种想法,有55.6%的受访家长表示若理由充分会支持,5.1%的受访家长表示很支持。
    这种“不着急就业”的现象,被称为“慢就业”。大概可以分为几类:有些“慢就业”者,是对生活和职业有自己清晰的想法,主动去实践“慢”;也有一些“慢就业”者,是“逃避现实”,真不知道自己到底想干什么:还有一些“慢就业”者,被认为是“啃老”。
    侯先生指出,对待“慢就业”不该急着否定。时代不同了,人们对劳动、就业的理解和看法也会随之发生变化,让情感和身体有一定释放的时间和空间无可厚非,而为未来发展厘清头绪、打好基础,更是换一种方式应对挑战。“当然,‘慢’绝对不应成为蹉跎青春、回避竞争的借口。”他说。
    材料二:
    安徽农业大学的小宇毕业前没有投入应聘大军。他说:“我早想好了要自己创业,但是不急着一毕业就开始。”“毕业后不着急找工作的同学有很多种情况,其中大多数人都在寻找适合自己的、更好的机会。”小宇说,“‘慢就业’状态里,只要所做的事情对将来发展有利,长远看来,应该会比马上就业发展前景更好。”当然,小宇也不否认,推迟就业的同学中也有部分人因无法找到工作,而选择逃往家庭,回避压力。
    2015年,中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749万,比去年增加22万人,大学生就业面临严峻挑战。
    “慢就业族”已经引起中国社会的广泛关注。有网友表示支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世界那么大,出去看看也是一种学习。
    批评的声音则指出,他们是逃避现实的“啃老族”,在浪费自己最宝贵的青春年华。
    还有中立的舆论认为,这不是新流行,对大部分毕业生来说是一个无奈之举。
    材料三:
    1.德国政府要求大学、高中、职业中专都要开设与创业培训的相关课程,让学生首先了解创业的相关知识。同时,政府也致力于营造校园创业氛围,定期在部分大学开设讲座,并邀请企业界人士一起参与。
    2.在英国,至少45%的大学都开设有一门或多门创业教育课程,采取小组互动教学方式,更多地联系真实的创业活动,使学生获得“近似的创业经验”。
    3.为扶持青年创业,发达国家均有各自的信贷计划和基金,包括1983年英国王子基金在英国开展的青年创业计划,通过联合企业界和社会力量为青年创业提供咨询和资金、技术、网络支持。
    4.美国大学生的“创业计划”大赛是一种成功模式,让参赛大学生就某一项具有市场前景的新产品或服务撰写创业可行性报告,并由学术界和企业界名流当评委,选出优胜者。在企业界积极参与下,一些获胜的可行性报告最终能获得风险投资。
    【要求】
    1.请考生认真读题,并准备发言提纲。
    2.请考生轮流发言回答问题1,时间每人不超过两分钟。
    3.请考生就问题2、3进行自由讨论,小组最后必须达成一致意见。
    【问题】   侯先生说大学生找工作要慢下来,对于这句话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侯先生的这句话反映了目前在大学生中悄然流行起来的“慢就业”现象,在我看来,这类现象的出现是正常的,它反映了大学生就业观的......

(↓↓↓ 点击下方‘点击查看答案’看完整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