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分类题

“流行”散谈(其二)
“流行”在运动的过程中,有时也会回过头来看一看。流行不是天降之物。流行的源头是传统。没有源头,哪来潮头?无“源”无“根”的事物不可能存在。
流行是传统的变异。任何能够称为传统的事物,在时代的演变中都要经受现实的检验经典传统在与时代的结合中发生变异,变异了的传统以一种新的方式流行开来。从这个意义上说,流行是一种更新了的生命力。梁谷音断言昆剧不会衰落。她的具体阐述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了饱和点(富裕阶段),人们会重新产生欣赏高雅古典艺术的欲求,到那时,昆剧的知音又会多起来。梁女士此说自然是有一个“昆剧在改革中前进”的前提的(她有这方面的实际体验)。面对快节奏的现代社会,慢节奏的昆剧倘若固守成规,不越雷池半步,那么这一有着“戏祖”之称的剧种成为“昨天的艺术”“博物馆艺术”就完全可能。新版《牡丹亭》的实验,就是在昆剧本体艺术特征和表现规范的前提下,对剧本进行了大刀阔斧的缩编精编,同时用现代意识、现代视点对艺术营造、剧场化处理进行了大胆的创新设计,从而实现了古典与现实的对应,这种对应,正是一种时代“契合点”,是视听艺术“争夺眼球”的不可或缺的因素。越剧的探索也具典型意义,新版《红楼梦》的一剧一公司,大制作、大投入、大场面的运作方式,交响伴奏伴唱等的艺术改革,使这个近年来不大景气的剧种、剧目在世纪之交形成一股“冲击波”。“新红楼”现象证实了老剧种老剧目在找到了新时代结合点之后的新流行。这种更新了生命力,为一切传统经典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流行是“哈根达斯”“麦当劳”?流行是“香山瘦身”“定向运动”?流行是“诺基亚”“赛柏空间”?是也不是。流行是一种文化传承,是一种生命形态,是一种打上了时代印记的智慧竞赛。
流行意味着“前卫”吗?流行可以是前卫,可以不是。前卫文化中有不少东西也与怀旧结缘,可见前卫的“根”还是在传统。流行也好,前卫也好,其精华部分经过时间的积淀和受众的检验,自身也可能成为传统。这样的传统,在一定意义上倒可以说普及之后地提高了。
根据文章的阐述,下列关于“传统”阐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新生事物的力量是无穷的,传统必将被流行所代替。
B、传统可以发生变异,并以一种新的形态流传开来。
C、传统是经过现实检验的,因而也必将是永远流行的。
D、传统不可能成为“前卫”。


【参考答案】

B,B
热门 试题

未分类题
以下是关于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一组材料:材料1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经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和第二步目标,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从国际经验分析,工农业发展关系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工业化初期的以农补工阶段,工业化中期的工农业平等发展阶段,工业化后期的工业反哺农业阶段。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800美元—1000美元、农业在GDP中的份额下降到20%以下、农业劳动力的份额下降到40%以下时,经济发展即由工业化初期阶段向中期阶段过渡。2002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达到900美元,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已下降到14.5%,农业劳动者占就业人口的比重已降到50%以下。这表明,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开始打破,步入工业、农业平等发展的新阶段。统计显示,“九五”以来,我国财政支农资金开始明显增加,国家启动了农村税费改革,加大了对农林水力尤其是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力度。1998年—2001年,国家累计安排农口国债资金1897亿元,占同期国债投资总规模的28.7%,加上中央预算内农业基本投资,五年共安排中央预算内基本农业建设投资2547亿元,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增长速度最快、总量最多的时期。从今年开始,中央又明确要求财政新增教育、卫生、文化事业支出的主要部分用于农村。摘自《我国国民收入分配开始倾向“三农”》,新华网,2003年4月28日材料2确定中国农村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战略,必须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势,即就农业谈农业,就农村谈农村,在不改变农村基本格局的前提下去谋求农村有限的发展与进步。这种思路的根本缺陷是割裂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与社会其他单元的有机关联,把“三农”问题作为一个孤立的系统单独加以研究,因而实现不了农业与工业、农村与城市、农民与市民之间的良性转换与互动。要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状况,在战略选择上必须走出一条统筹城乡发展的新路子。这也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做出的一项重要决策。解决中国的“三农”问题,其根本出路是大量减少农民。这些农民到哪里去,就不只是农业和农村内部的事情了,它涉及整个社会利益格局的大调整。因此没有一个宏大的战略眼光,没有一个巨型的系统工程,是无法解读和驾驭这件事情的。摘自《突破传统思维定势统筹城乡发展战略》,《中国经济时报》2003年10月27日材料3当前,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推进速度是快还是慢,成果是大还是小,关系到“三农”问题、城乡就业问题的解决和小康目标的顺利实现。而在这一进程中,各地的城镇化政策、措施和工作方式,是否有利于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是否有利于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否充分考虑了广大城乡居民特别是转产和失地农民的利益和生产生活保障,处理好城镇的发展和农业、农民、农村之间的关系,使农民在小城镇发展中成为最大的受益者,从而最终体现推进城乡一体化,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经济互动,社会环境和谐发展,使城乡共享现代文明这个城镇化宗旨,这是衡量我们工作好不好,正确不正确的客观标准。摘自《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经济日报》2003年9月15日请回答:(1)材料1中,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和农业劳动者就业人口比重都已经下降,为什么国家还要增加支农资金、增加农村基础设施和教育、卫生等公共事业投入?(2)如何理解材料2所说的“确定中国农村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战略,必须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势”?(3)联系材料3说明当前应当如何统筹城乡发展。
未分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