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分类题

人类衣食住行这类维持生存的生活方式没有太大不同,即使有不同,也没有根本的意义。比如,用筷子还是用刀叉或者直接用手抓吃饭,对于人类的命运不会有太大的影响。但是主张义先利后还是义后利先,主张人是目的还是手段,把自然看做是与自己同属一个整体还是与己无关的对象,却足可影响人类甚至整个地球的命运。因此,这里不考虑作为物质现象的中国文化,而考虑这些现象中所渗透的中国的思想原则和精神原则,或者说,中国之道。
中国文化从产生的时候起,就推崇德性,倡导恃德者昌,恃利者亡,这是我们祖先的信念。我们的先人推崇的那些开天辟地的圣贤,其共同的特点就是舍己为人,克己让人,给人类造福,他们都有博大的胸怀,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牺牲自己,成全众人。被我们中国人奉为文明始祖的人,无论盘古、女娲、还是伏羲、神农、或黄帝、尧、舜,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创造文明,与民兴利,公而忘私,品德高尚。
中国文化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也有种种不足为人道的地方,但是它的文化精神就总体而言是高尚的,是不会过时的,只要人类希冀在和平与平等的世界上生活的话。中国精神或中国之道的核心可以概括为如下几项: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天下为公的政治理想、和而不同的共同生活原则和思想原则、义利之辨的道德理念、己立立人与己达达人的淑世情怀、四海一家与天下太平的世界愿景等。这些中国之道并非中国文化所独有,但却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和中国文化能够复兴的根据。这些理念与西方现代性的许多原则是不相容的,却是人类生存下去不可或缺的,现代中国文化要有不同于现代西方文化的感召力,只有建立在这些普适的理念基础上,而不能以已证明是有根本问题的某些西方现代性原则为基础。
当然,中国文化的复兴绝不是说只是将这些理念单纯再重申一下,而是要将它们予以现代的阐发,因为文化复兴实际是文化重建,这就需要我们不是把西方文化作为敌对的东西或对立的东西,而是要把它作为助缘。中国之道的理念若是普适的,它就能吸纳其他文化的优秀成果,就一定会有兼容性。重建中国文化不是恢复传统文化,而是发展中国文化。
下列有关本文中的“中国之道”的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

A.中国之道是指渗透着中国思想原则和精神原则的现象
B.中国之道并不存在于所有中国文化现象之中
C.中国之道的核心包括天下为公,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等思想
D.中国之道是建立在普适理论基础上的高尚的文化精神
中国文化自产生起,就倡导(
B.普世理念
B.淑世情怀
C.文化重建
D.恃德者昌
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C.任何生活方式都不足以影响人类的命运,无关乎中国的思想原则和精神原则
B.中国文化一贯推崇的德性,即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也是复兴中国文化的核心
C.只要中国文化不过时,人类就能在和平与平等的世界上生活
D.体现中国文化精神的一系列理念与西方现代性原则具有不兼容性
作者在文中说,中国文化的复兴不是某些简单的理念简单重申。原因是(
D.中国文化是普适的,对东西方都可适用
B.中国文化的理念和西方文化是相同的,因此需要借助西方文化
C.中国之道为中国文化所独有,需要重建复兴
D.文化复兴不仅是文化重建,更需要结合先进的文化相加以发展
根据文中提供的内容,下列推断不合理的是(
E.坚持中国之道,并能吸纳其他文化的优秀成果,中国文化才能够发展,复兴
B.西方文化中也可能包含中国之道的某些内容
C.西方现代性原则不具备有利于人类生存下去的普遍意义
D.现代中国文化要具备不同于现代西方文化的感召力,就必须重建中国传统文化


【参考答案】

问题 1 解析:A
文章第一段最后说,“这里不考虑作为物质现象的中国文化,而考虑这些现象中所渗透的中国的思想原则......

(↓↓↓ 点击下方‘点击查看答案’看完整答案 ↓↓↓)
热门 试题

未分类题
国际空间站是现代人类工程技术史上的伟大奇迹、人类科技的坐标,被称为太空金字塔。它是世界航天领域最大规模的科技合作项目,也是航天史上第一个由多国合作建设的载人空间站。它结构复杂、体积庞大,投资总额超过1000亿美元。国际空间站的指令和飞控由美俄双方分担。位于美国休斯敦的约翰逊航天中心主要负责空间站的运行;位于美国佛罗里达州的肯尼迪航天中心负责航天飞机的发射。俄罗斯的加里宁格勒航天中心主要负责“联盟”号载人飞船和“进步”号运货飞船,为空间站运输人员和日常所需提供供给。同时,欧洲宇航局的“凡尔纳”货运飞船、日本的“希望”号货运飞船则担负货物运输任务。2010年9月9日,美国的私人“龙”号货运飞船第一次参加货运飞行。为了国际空间站的安全运行,各国在全球建设了21个飞控中心和测控中心。国际空间站主要由14个舱段和一个桁架结构组成,其中有6个科学实验的研究舱,3个宇航员居住的生活舱,1个为空间站提供推进、姿控、通信和储存功能的多功能服务舱,3个对接用的节点舱。著名的舱段有“曙光”号功能货舱、“星辰”号服务舱和“命运”号实验舱、“哥伦布”号实验舱和“希望”号实验舱,以及“科学”号多用途实验舱等。此外,还有临时加挂的“莱昂纳多”号多功能后勤舱和“拉斐尔”号多功能后勤舱。国际空间站的服务系统包括俄罗斯的功能货舱、加拿大的机械臂系统和俄罗斯服务舱。其电力由16片安装在外部桁架上的太阳能帆板提供,还有4片小太阳能帆板安装在俄罗斯的舱段上。根据国际空间站的政府间条约和协定,允许俄罗斯保留自己舱段的全部所有权和使用权。为了到国际空间站进行科研考察,俄罗斯宇航专家将各国任务专家编成科考队,命名为“远征”科考队。“远征”科考队按飞船、任务,以顺序编号,一般为两艘飞船6个人。第一支“远征一1”科考队于2000年10月31日乘坐俄罗斯“联盟”号飞船到达国际空间站。截至2010年12月13日,共有26支“远征”科考队登上国际空间站。“远征一28”科考队将于2011年9月14日出发;“远征一35”“已经落实人员和任务,只待确定发射时间。作为一个研究实验室,国际空间站利用地面无法提供的空间微重力状态的有利条件,可以使科学家们长期进行一系列科学实验。国际空间站的建设,是国际合作、共同探索和开发宇宙空间时代的典范。它成为新型能源、运输技术、自动化技术和下一代传感器技术的测试基地,推动了流体力学、能源动力、生命支持系统、反辐射危害等研究的发展,为建造太空工厂、太空发电站、太空旅游、太空城提供经验,向登陆月球、火星和深空探索等远大目标前进了一步。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国际空间站的实验舱段的一项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