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
案例分析题作为手法的艺术
【俄】维克托·什克洛夫斯基
……
因此,有必要不是在与散文语言的相似性上,而是在诗歌语言自身的规律上来谈谈诗歌语言中的浪费与节约规则。
如果我们对感受的一般规律作一分析,那么,我们就可以看到,动作一旦成为习惯性的便变得带有机械性了。例如,我们所有熟习的动作都进入了无意识的、机械的领域。如果有谁回忆其第一次手握钢笔或第一次讲外语时的感觉,并把这种感觉同他经上千次重复后所体验的感觉作比较,他便会赞同我们的意见,我们的散文式语言,散文式语言所特有的建构不完整的句子,话说一半即止的规则,其原因就在于机械化的过程。这一过程的最理想的表现方式是代数,因为代数中的一切事物均被符号所取代了。在语速很快的实用语言中,话并不说出口,在意识中出现的只是名词的头几个音节。
……
那种被称之为艺术的东西的存在,正是为了唤回人对生活的感受,使人感受到事物,使石头成其为石头。艺术的目的是使你对事物的感觉如同你所见的视像那样,而不是如同你所认知的那样;艺术的手法是事物的“反常化”手法,是复杂化形式的手法。它增加了感受的难度和时延,既然艺术中的领悟过程是以自身为目的的,它就理应延长;艺术是一种体验事物之创造的方式,而被创造物在艺术中已无足轻重。
……
研究诗歌言语,在语音和词汇构成、在措词和由词组成的表义结构的特性方面考察诗歌言语,无论在哪个方面,我们都可发现艺术的特征,即它是专为感受摆脱机械性而创造的,艺术中的视像是创造者有意为之的,它的“艺术的”创造,目的就是为了使感受在其身上延长,以尽可能地达到高度的力量和长度,同时一部作品不是在其空间性上,而是在其连续性被感受的。“诗歌语言”就是为了满足这些条件。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说法,诗歌语言应具有异国的和可惊的性格,而实际上诗语也常常是陌生的。
墙
舒婷
我无法反抗墙,
只有反抗的愿望。
我是什么?
它是什么?很可能
它是我渐渐老化的皮肤,
既感觉不到雨寒风霜,
也接受不了米兰的芬芳。
还有可能
我只是株车前草,
装饰性地寄生在它的泥缝里,
我偶然,它必然。
夜晚,墙活动起来,
伸出柔软的伪足,
挤压我,勒索我,
要我适应各种各样的形状。
我惊恐地逃到大街上,
发现相同的噩梦,
挂在每一个人的脚跟后。
一道道畏缩的目光
一堵堵冰冷的墙
呵,我明白了,
我首先必须反抗的是:
我对墙的妥协,
和对这个世界的不安全感。 结合上文关于诗的论述,分析所给诗歌在语言上的“陌生化”特点。
【参考答案】
1、“陌生化”是相对于“熟悉”而言的。过于熟悉的语言不能给接受者带来震撼和冲击力,也就不具有文学性。
2、诗歌语......
(↓↓↓ 点击下方‘点击查看答案’看完整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