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分类题

一、注意事项
请仔细阅读给定的资料内容,然后按照后面提出的“作答要求”作答。
二、给定资料
1.2003年卫生部组织开展的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结果显示,中国有48.9%的群众有病应就诊而不去就诊,有29.6%应住院而不住院,其中主要是农民因经济原因难以及时就医。卫生部部长高强日前接受专访,对中国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原因从五方面进行了剖析。
一是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中国的医疗卫生资源80%集中在城市和大医院,农村医疗卫生资源严重不足,条件差、设备少、水平低,农民患病在当地难以得到有效治疗,要到外地、到大医院就诊,不仅造成了看病困难,也增加了农民的经济负担。
二是农民缺乏基本医疗保障。据2003年卫生部组织的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有79.1%的农村人口没有任何医疗保障,基本上靠自费看病。
三是农村医疗卫生投入严重不足。有些医疗机构盲目追求收入,出现了损害群众利益的现象。
四是药品和医用器材生产流通秩序混乱。企业数量多、规模小,难以实施有效监管。
五是农村缺乏合格的卫生人才。据统计,目前农村乡镇卫生院人员中,本科毕业生仅占1.6%,大专生占16.9%,中专生59.9%,有21.6%的卫生人员没有任何学历,难以承担繁重的医疗卫生服务任务。
2.近日,某村一位王姓妇女向笔者诉说,前两天她的腿疼,花300元买了一位游医的膏药,结果上当,一点作用也没有。那位游医称自己膏药是祖传秘方,具有贴到病除之疗效,原来是假的。无独有偶,前一段时间,小镇上李老汉买游医中药泡药酒治腰疼,也被骗去300元钱,与他一块儿上当的还有200多人。
李老汉讲,卖中药一伙儿有4人,有一个自称祖传的中医大夫,其他3个服务员,开始并不说卖什么药品,他们打着河北省某市药滔厂牌子,今天讲腿疼毛病怎样预防,明天讲腰腿疼,还讲高血压糖尿病之类慢性毛病怎样预防,每天一两个小时授课,讲完就免费发放治腰腿疼的药酒、膏药,还发毛巾、牙膏、塑料手镯等一些不值钱的小东西。农村一些在家又有点小毛病的妇女老人听说之后,便一传十十传百,人越聚越多,每天他们吃完早饭,骑着脚踏三轮车去听课。这伙人利用农村一部分人贪图小便宜,又患有腰腿头疼高血压等之类慢性病,小医院治不好。大医院花钱多看不起的心理,骗取信任,设下圈套。课讲到第7天,他们开始出售药品,两小包用塑料袋封好的中药售价300元,声称只要喝上两个疗程,什么慢性毛病腿腰头疼就能彻底治好,买药赠送纪念品。于是村民们你两包我两包争相购买,一个上午,就有200多人购买中药。有人买到药回到家里,恐怕有假;还有人买药后想要纪念品,然而等到第二天早晨,他们赶到老地方,早人去院空,有人提着药到医院找中医辨别药真假,中医说这种药泡药酒治腰腿疼作用不大,这才知道上当。200多人,6万多元,就被一伙儿卖假药的骗子骗走。
3.1968年9月,当时中国最具有政治影响力的《红旗》杂志发表了一篇题为《从“赤脚医生”的成长看医学教育革命的方向》的文章,1968年9月14日《人民日报》刊载。随后《文汇报》等各大报刊纷纷转载。“赤脚医生”的名称走向了全国。“赤脚医生”是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产物,是农村社员对“半农半医”卫生员的亲切称呼。合作医疗是随着新中国成立后农业互助合作化运动的兴起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到1977年底,全国有85%的生产大队实行了合作医疗,赤脚医生数量一度达到150多万名。
1985年1月25日,《人民日报》发表《不再使用“赤脚医生”名称,巩固发展乡村医生队伍》一文,到此“赤脚医生”逐渐消失。根据2004年1月1日起实行的《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乡村医生经过相应的注册及培训考试后,以正式的名义执照开业。赤脚医生的历史自此结束了。
广州日报1月16日刊登了《粤7位“赤脚医生”获卫生部表彰》一文后,一下子把很多读者的回忆拉回到了那个“一根银针治百病,一颗红心暖千家”的“赤脚医生时代”。这种怀念甚至跨越了时空距离,延伸到了网络时代,网上开始出现怀念“赤脚医生”的风潮。许多网友都对小时候赤脚医生的救助之恩念念不忘。跟今天发达的医疗水平相比,当年农村的医疗条件可谓简陋之极,那人们为什么要怀念“赤脚医生”?
无可回避的是,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人们对医疗现状的无奈和不满。显然,跟过去相比,当下豪华的医疗模式不仅超出了农民或者贫民阶层的支付能力,也超出了普通人群常用病和多发病的治疗需要,形成了新的医疗资源浪费,而这种浪费却又是出于医疗机构的利益需要。过度治疗和重复治疗让患者苦不堪言,而“赤脚医生”最能满足当今贫民患者普遍的悬壶济世梦想。
更重要的是,赤脚医生是真正为穷人服务的天使。行医的精神内核是什么?是诚意,是真心!赤脚医生虽然没有洁白的工作服,常常两脚泥巴,一身粗布衣裳,但却有最真最纯最热的为人民服务之心。而朴素实用的治疗模式,满足了当时农村大多数群众的初级医护需要。反观当今的医疗机构,缺少的正是这种平民意识。病房越来越豪华,收费越来越天文,大而无当的医疗体系使得医患矛盾越来越突出,早已淡出历史的“赤脚医生”又重回人们记忆也就不奇怪了。
4.1969年,20岁刚出头的朱桂祥被公社派去参加县卫生局召开的合作医疗卫生工作会议。在这次会议上,朱桂祥响应号召成了一位“赤脚医生”,而这一当就是37年。
朱桂祥说,那个时候在生产队里,“赤脚医生”在外人看来是受人尊敬的,平常不需要参加劳动,为社员看病打针可以收些药费,另外还要从生产队里拿到补贴的工分。但是,只有朱桂祥自己了解当时工作的不易,村民的那份尊敬、“赤脚医生”优良的医德,都是他们长期不计报酬工作的结果。
朱桂祥回忆说,在1978年某个风雨肆虐的晚上,屋顶上的瓦片好像要翻起来似的,有个村民急冲冲地跑到朱桂祥家,说他妻子在家里生产,孩子是出来了,可是胎盘没出来,正流着血,家里人吓坏了。朱桂祥立即披上雨衣,背起药箱,推着自行车就出门了。可是没走多远.风太大了,自行车根本就骑不上去,他只好推着车赶路。赶到产妇家一看,病人已经奄奄一息,大出血!“不行,得马上送卫生院!”朱桂祥又帮着产妇的丈夫,冒着大雨,艰难的把病人送到了卫生院,救下了母子俩的生命。
还有一次,是1985年大年初一的早晨,天刚蒙蒙亮,朱桂祥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惊醒,风风火火赶来的一个老病号说他的妻子病得很厉害,又拉又吐。朱桂祥二话没说,背起药箱,骑着自行车就往他家赶。原来老病号的妻子得了急性胃肠炎,经过打针吃药,病人的病情逐渐好起来。朱桂祥这才赶回家,和家人一起过春节。
上世纪80年代初,清新县开始包产到户,农村合作医疗失去了依托,对朱桂祥来说.“赤脚医生”的“甜蜜的时代”结束了。他因此失去了原有的公共补贴,成了完全自收自支、市场化的农村医务人员。此后,为了生存,朱桂祥必须提高收费标准。但是清新县是贫困县,政府无力支持乡村卫生站的建设,而农民的收入也非常有限。他的卫生站现在平均一天大概要为10个村民看病,大多是感冒、发烧之类的,他也就收费几块、十几块不等。而此间村里的三个赤脚医生,后来一个年纪大了,一个转行做生意了,现在就剩下他一个人。
朱桂祥告诉记者,他有三个儿子,没有一个愿意跟他学医日后接班的,老三曾经跟过他几个月,但后来抛下一句“太辛苦了”的话也出去打工了。“现在的年轻人受不了苦,我做‘赤脚医生’晚上步行上门打针是常事,但现在的人不愿做。”朱桂祥很无奈。
5.不久前的一项调研显示,广东省农村有38.4%的人患病后未就诊,26%的人需要住院治疗而未住院,“部分群众因为没钱到医院看病,常常小病忍,大病拖”。医疗保障制度缺失已成为农村不稳定因素之一。
“‘救护车一响,一头猪白养’,‘生病一住院,一年就白干’,这是广东省部分农村医疗的真实写照。”“医疗保障是个社会安全机制,也是和谐社会的一个大问题”。省政协委员、曾任广东药学院院长的梁仁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构建和谐社会,政府必须向弱势群体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
“几十年前,我们曾经用极少的资金投入解决了占人口90%以上的农民的医疗保障问题,这是我们优良的传统之一”,梁教授说,“1971年、1972年,广东省每年优选几百人到广东药学院培训,他们有很好的经验,有优良的医德,我们要提高的只是他们的科学性,操作的规范性。”
梁教授还提到,优良的医德是赤脚医生的重要特点之一。“‘医生不医自家病’是行规,但‘赤脚医生’顾不了这些,他医治的全是自家人、亲戚和邻居,不但自己为他们看病,还要陪他们到医院看病,他们的医德就是在这种环境中自发而成的。”
在上世纪70年代,梁教授多次随医疗队到农村驻扎,因此对“赤脚医生”行医的艰苦环境也有着切身的体会。“有些地方生活条件非常艰苦,晚上出去看病,只能打火把。”
“如果把经济发展、生活水平考虑进去,当时农民所得到的医疗保障比现在是要好一些。那时农民的常见病、多发病都能得到治疗,而大病城市也照样治不了,因此城乡医疗条件的差别非常少。”梁教授说。
“赤脚医生”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一直维持到改革开放初期。“集体经济解散了。他们不再分享工分,也就失去

A.2003年卫生部组织开展的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结果显示,中国有48.9%的群众有病应就诊而不去就诊,有29.6%应住院而不住院,其中主要是农民因经济原因难以及时就医。卫生部部长高强日前接受专访,对中国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原因从五方面进行了剖析。
B.1%的农村人口没有任何医疗保障,基本上靠自费看病。
C.6%,大专生占16.9%,中专生59.9%,有21.6%的卫生人员没有任何学历,难以承担繁重的医疗卫生服务任务。
D.近日,某村一位王姓妇女向笔者诉说,前两天她的腿疼,花300元买了一位游医的膏药,结果上当,一点作用也没有。那位游医称自己膏药是祖传秘方,具有贴到病除之疗效,原来是假的。无独有偶,前一段时间,小镇上李老汉买游医中药泡药酒治腰疼,也被骗去300元钱,与他一块儿上当的还有200多人。
E.1968年9月,当时中国最具有政治影响力的《红旗》杂志发表了一篇题为《从“赤脚医生”的成长看医学教育革命的方向》的文章,1968年9月14日《人民日报》刊载。随后《文汇报》等各大报刊纷纷转载。“赤脚医生”的名称走向了全国。“赤脚医生”是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产物,是农村社员对“半农半医”卫生员的亲切称呼。合作医疗是随着新中国成立后农业互助合作化运动的兴起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到1977年底,全国有85%的生产大队实行了合作医疗,赤脚医生数量一度达到150多万名。
F.1969年,20岁刚出头的朱桂祥被公社派去参加县卫生局召开的合作医疗卫生工作会议。在这次会议上,朱桂祥响应号召成了一位“赤脚医生”,而这一当就是37年。
G.风太大了,自行车根本就骑不上去,他只好推着车赶路。赶到产妇家一看,病人已经奄奄一息,大出血!“不行,得马上送卫生院!”朱桂祥又帮着产妇的丈夫,冒着大雨,艰难的把病人送到了卫生院,救下了母子俩的生命。
H.“赤脚医生”的“甜蜜的时代”结束了。他因此失去了原有的公共补贴,成了完全自收自支、市场化的农村医务人员。此后,为了生存,朱桂祥必须提高收费标准。但是清新县是贫困县,政府无力支持乡村卫生站的建设,而农民的收入也非常有限。他的卫生站现在平均一天大概要为10个村民看病,大多是感冒、发烧之类的,他也就收费几块、十几块不等。而此间村里的三个赤脚医生,后来一个年纪大了,一个转行做生意了,现在就剩下他一个人。
I.不久前的一项调研显示,广东省农村有38.4%的人患病后未就诊,26%的人需要住院治疗而未住院,“部分群众因为没钱到医院看病,常常小病忍,大病拖”。医疗保障制度缺失已成为农村不稳定因素之一。


【参考答案】

主要原因有:农村医疗卫生资源匮乏农民异地就医现象普遍;医疗保障不到位农民看病靠自费;相关投入不足医疗机构盲目追求利润;政......

(↓↓↓ 点击下方‘点击查看答案’看完整答案 ↓↓↓)
热门 试题

未分类题
一、注意事项1.申论考试足对应试者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的测试。2.参考时限:阅读资料40分钟,参考作答110分钟。3.仔细阅读给定资料,按照后面提出的“作答要求”作答。4.请在指定的位置作答,在草稿纸上或其他地方作答一律无效。二、给定资料1.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以及利用职权侵犯公民人身权利和民主权利犯罪,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近几年来,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渎职失职,给国家造成几千万、上亿元损失的案件已不鲜见。全国监察机关反渎职侵权宣传月活动今年5月10日启动,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工振川在电视电话动员会暨新闻发布会上透露:近年来,我国反渎职侵权工作取得重要成果,2003年1月到2007年3月。全国检察机关共立案查办渎职侵权犯罪案件2935l件35011人,其中,各级检察机关共起诉渎职侵权犯罪案件18200人,法院作出有罪判决12392人。2.2003年,福建省某县林业局下属林业总公司改制。时任局长王某考虑到林业机构庞大、经费困难,企业改制、改革都需要大笔资金。于是召集有关人员开会,决定由林业总公司木材经营部开展为无合法来源证明的木材和木制品代办运输证业务,并要求各村相关部门配合做好这项工作。在局长明确“指示”下,木材经营部采取制造“空伐区”和“虚盘仓”等手段,通过林业局相关部门为无合法来源证明的木材2277余立方米和木制品1.6万余立方米代办木材运输证,获取代办费50万余元,“金税费”208万余元。在很多人看来,王某的行为是在林业局各部门的配合下进行的,没有暗箱操作,百万余元的收入,王某也没有中饱私囊。工某只不过是为了维护本部门的利益,是“为公”谋利。然而,王某的做法致使无合法来源的木材和木制品合法化,扰乱了正常的林政管理秩序。3.2003年5月,左云县张家场乡新井煤矿发生特大透水事故,56名矿工死亡,直接经济损失5312万元。事故发生后,新井煤矿承办人李付元和张家场乡有关十部瞒报井下被困人数,造成了极恶劣影响。最高人民检察院将这一案件作为渎职典型案件予以公布,事故发生的重要的间接原因就是,左云县、张家场乡管理、l监督部门的负责人玩忽职守。国务院事故调查组经调查认定该事故为责任事故,检察机关依法向法院起诉11人。今年1月,阳高、灵匠、大同南郊区和大同矿区人民法院审理并作出判决。在这次判决中,11名渎职犯罪嫌疑人,8人被判缓刑,3人被免于刑事处罚。判决一出,舆论哗然,“判处不当”、“量刑偏轻”的质疑声不绝于耳。随后,火同市中级人民法院与上述4个基层法院为此进行了认真审查,相关法院进行了重审、再审。2月,山西省高级人民法院举行的新闻发布会称,11名犯罪嫌疑人有8人已重新审结,5人被判实刑,3人维持原判,原被判处缓刑的3人再审时下落不明,抓捕待审。左云矿难中犯罪嫌疑人的轻刑化并不是个别现象。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披露的《检察机关立案查处事故背后渎职犯罪情况报告》,2006年,在检察机关立案侦查的629名犯罪嫌疑人中,已经对370人作出了刑事处理,其中,检察机关决定不起诉8人。法院已经作出刑事判决的有249人,其中判处免予刑事处罚131人,占判决总数的52.6%;宣告缓刑107人,占判决总数的43%;判无罪2人,占判决总数的0.8%:判处实刑9人,占判决总数的3.6%:还有113人已由检察机关提起公诉尚未宣判。数据分析显示,在已经作出的刑事判决中,判处免予刑事处罚和宣告缓刑的比例高达95.6%。对此,高级人民检察院渎职侵权检察厅副厅长宋寒松表示,这是渎职侵权犯罪“处理难”的一个表现。他在做客新华网时说,渎职侵权犯罪“本来法律规定的刑期就不高,你再弄一个免刑和缓刑,这样缺乏严肃性,实际上是对渎职侵权犯罪的放纵,或者说放任。“我们检察机关要进行法律监督,如果处理轻了,该抗诉的就抗诉,从而改变日前这种惩治不力的状况。”但他同时表示,法律对犯罪分子的震慑力。不在于用重典、判极刑,最关键是要做到法网恢恢、疏而不漏,只要你犯罪了,就要得到查处。4.2007年6月13日,中华全国总工会书记处书记、纪检组长张鸣起一行赶赴山两洪洞,对查处黑砖窑进行督促。连日来,媒体一步步跟进揭露,撕开了一道痛楚的社会伤疤。但是,很多人没有注意到:黑砖窑非法用工问题,至少在4年前,就已震惊过全国。那时,一位名叫张徐勃的陕西民工,在被骗至山西水济一个砖窑打工的3年中,失去人身自由,过着农不遮体、食不果腹的悲惨生活,两腿致残后遭弃,幸得村民热心相助,才拣同生命。此事的披露,掀开了当地黑窑主非法用工的冰…一角。此事过去4年,依然是在张徐勃当年遭受非法用工的永济县以及洪洞县,依然是在屡打不绝的黑砖窑,又出现了同样的问题。黑砖窑事件,集中出现在乡镇的一些小砖窑,这里,有我们的基层政府在,黑砖窑也并非完全隐身地下,窑工惨状时常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为什么当地干部竞纵容如此胴大妄为的违法行为在眼皮底下升级?更有,洪洞县的黑砖窑主竟是村支书的儿子:一些民工被解救出来,竟遭再次“倒卖”一方面,近年来少数乡镇政权失位、失范现象屡屡m现。另一方面,则是许多中央精神在基层执行过程中,走味、变调,甚至被截留。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乡镇政府本该是提供公共服务、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但眼下的情况是,少数乡镇政府或多或少存在这样那样的财政困难,有的财政收支缺口巨大,债务沉重。于是,某些基层政府,或消极怠工,或利用非法手段创收,造成了某些地方农村礼会的不稳定。5.陈某,四川省成都市司法局原局长,因受贿罪判处有期徒刑十五年,法院经审理查明:2001年至2005年。陈某在担任彭州市委书记期间。在相关公路绿化、办公楼的修建等6项T程和购买土地等事项巾,多次收受请托人送的贿赂款共38l万元和美元2万元。其实,在刚参加工作及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陈某的思想是比较单纯的,满怀激情想认真搞好工作,干一番事业。就是要到彭州时,陈某也曾暗暗发誓要堂堂正正做人,认认真真干事,在彭州这个舞台好好实现一下自己的人生价值。但做了市委书记,当了“一把手”后,随着职位的升高,权力的扩大,找他的人多了,说好听的话的人也多了,于是他的头脑逐渐开始膨胀,自以为是的思想越来越重。当市委书记,可以说是行有车、食有肉、丰农足食小用愁。是足他仍然不满足,满眼看到的都是高消费的生活,特刖是随着接触人群层次的多样化,加之受市场经济一些消极因素的影响,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开始出现异化。尤其是看到一些老板本事不大,水平不高,却神通广大,坐名车穿名牌,他的心理开始小平衡了。随着思想的下滑,以及各种现实的催化,他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质的变化。把自私作为了人的本性,认为人人都是自私的。在人生观上则认为,人生一世,草木一秋,转眼就百年,应该早点捞点钱。过有品质的生活才行,就这样,陈某开始在思想上形成了一种自私的价值观即“办实事、图实惠”。存这种错误思想的指导下,陈某的金钱观也发生了变化,认为钱越多越好,继而开始从推推让让收红包。到逢年过节收礼金基本上是来者不拒,后来开始插手建设工程招投标、土地出让。从最初收钱时心跳加快、手发抖,到后来看着一捆捆的人民币收起来也心安理得。6.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特别是高速公路的必建,给城市周边的农村带来了无限生机,也使农村集体土地被大量征用。在征地补偿款不断向农村发放的同时,一些地方监管机制却长期缺位,少数村干部贪污,挪用公款案屡见不鲜,成为影响农村和谐稳定、经济发展的难言之痛。洛三高速公路是我国东西交通大动脉连霍高速公路的一部分,途经河南省陕县16个行政村。自2001年以来该县柃察院先后查办了贪污洛三高速公路征地补偿款案件22起33人,涉案金额106万余元。这33人中既有担任村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出纳、会计等职务的农村基层干部,还有乡镇分管土地、财政的干部,也有负责高速公路建设的工作人员。无独有偶。河南省封丘县检察院去年在对国家重点建设项目——阿深高速封丘段工程土地补偿款的发放、使用情况进行调查时,也揪出了三条“蛀虫”。该县留光乡周庄村原村会主任杨勒连,将小村的补偿款巾的2万元借给本乡的一名乡领导使川,4.7万余元则拿来为儿子看了病。留光乡留固村原村委会主任薛德逊,则将补偿款11.5万元用于自已和朋友做生意。赵岗镇南城岗村原村委主任王令修,将1.2万元的土地补偿款借给朋友,以获取高额利息。征地补偿款缘何成了“唐僧肉”?封丘、陕县两地的办案检察官分别对查办的案件进行了分析。虽然一个是贪污案多,一个是挪用公款案多。但案发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