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

案例分析题

某市按地理位置划分成30个学区,每学区有4所小学。经一阶段整群抽样,抽得3个学区。对这3个学区的每一所学校调查了学生总数和色盲的人数,数据见下表13~5。
请问:
(1)该资料属于何种类型的资料?
(2)如何选择3个学区的学生色盲患病率的差异的假设检验方法?
(3)在本例的一阶段整群抽样中,"群"是指什么?可否用分层随机抽样达到同一目的?这时的"层"是什么?
(4)围绕估计总体均数所需样本量的估算公式讨论,何时采用完全随机抽样?何时采用分层随机抽样?何时采用一阶段整群抽样?

【参考答案】

要点:
根据题意:
(1)属于计数资料
(2)可采用X检验
(3)"群"是学区。如果要用分层随机抽样达到这一目的,此时应将120所小学重新按某种属性分层,在各层中随机抽取小学。
(4)根据估计总体均数所需样本量的估算公式可知,除相对误差和置信水平外,影响样本量的是变异系数cV,cV越大则样本量越大,而cV又受总体变异度的影响,因此当总体的变异度不大的时候,可用单纯随机抽样;当总体的变异度比较大,又可以找到产生影响的混杂变量时,就可以按该混杂变量分层,采用分层随机抽样;如果总体比较大,实施单纯随机抽样有困难,可以采用整群抽样,此时注意群间的差异越小越好。
解析思路:
1.对于统计学的案例分析首先应明确资料的性质,是计量资料、计数资料或等级资料,因不同的资料有不同的统计描述和统计推断的方法。
2.要选择适当的抽样方法。对于大规模的现场调查抽样方法非常重要,抽样方法不当,容易出现抽样误差,而得到不正确的结果。所以常用的几种抽样方法应熟悉。
3.要准确估计样本含量。样本量太大,费时、费力、费钱;样本量太小,样本估计总体的代表性差。
4.要注意正确选择统计推断方法,统计推断方法选择不当,可能损失信息,使本来有差异的事物而变成无差异,从而得出相反的结论。

热门 试题

问答题
某男,25岁,因发热4天,气促1天,于2005年8月15日凌晨住院。患者8月11日起无明显诱因感畏寒、发热、体温达39℃,伴头痛、乏力等,在当地卫生院诊断为 感冒 ,给予退热等处理,病情无好转,8月14日出现咳嗽、咳痰,且痰中有少量血丝,再次就诊于卫生院,给予青霉素160万U肌注,2h后病情加重,体温升高达40℃,伴明显畏寒、寒战,并感气促,痰中血量增多,即来我院就诊入院。半月前,患者当地发生过一次暴雨,水毁大量房屋和农田。雨后,患者在当地农村参加过田间抢收农作物,而且参加抢收农作物的人群也陆续有人发病。体查:体温40℃,脉搏136次/分钟,呼吸40次/分钟,血压80/50mmHg。急性重病容,神志欠清楚,烦躁不安,双腹股沟及腋下可扪及数个蚕豆大小的淋巴结,有触痛,皮肤、巩膜无黄染,眼结膜无充血及水肿,鼻翼扇动,口唇稍发绀,软腭上有少量出血点,颈软气管居中,呼吸急促,双下肺可闻及湿啰音,腹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未扪及,双下肢无水肿,双漆反射正常,未引出病理反射征。血常规:血色素120g/L,白细胞8.9×10/L,中性粒细胞75%,淋巴细胞25%,血小板105×10/L,尿常规:尿蛋白(+),镜下,白细胞0~1/HP,红细胞0~2/HP。 问题: 1.提出本病的诊断及诊断依据。 2.应进一步做哪些检查明确诊断? 3.简述本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与防治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