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

案例分析题 案例:《美术作业从“笔批”到“口批”》在一节美术教学课上。我发现一个平时对美术比较感兴趣的同学,今天却懒散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我有点不解,便走了过去,但他还是原来的表情,于是我问他:“你是不是身体不舒服?”他仍然没有理我,无奈之下询问了一下他周围的同学,才得知在上一次“学校学生会标志的设计”作业中,他对他的作业等级评价不满意,正闹情绪呢!课后我回到办公室,查阅了上一次的作业记录,并且到班上借阅了上一次的最优秀作业。比较一下,我始终觉得,我打得较合理。于是,我把他叫来,问:“你觉得你的作业能得怎样的等级?”“A+。”于是我拿出自认为全班最优秀的作业说“那这一张也才A呀!”但在他脸上我却看到自信。“我和他的设计完全不一样,你看,我设计的标志,由两个s组合,把s设计成红色的彩带,中间成一心形,整个标志体现出学生会以热情、团结、服务,共建和谐校园的宗旨,设计简洁、易记、易认、内涵丰富。”我无言以对。虽然看起来是一份极普通的设计作业,但从他的口述中,我能领会到,他的设计确实从我校学生会的宗旨出发,大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难道这样的作业还不能得“A+”吗?在第二个星期的美术课上,我利用了实物投影仪,安排了一次“讲”作业的课。发现好多看似平淡的作品,背后却蕴涵着学生丰富的想法。从此我改变了过去批改作业的方法,每节课留下学生的作业评讲时间,用几分钟时间对学生的作业进行定量的抽查面批。让学生自己讲作业完成过程,我适时地和他们讨论有关的问题。经过一段时间,发现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完成作业的质量都得到了提高。我想,那是学生对于自己的美术作业更想“自圆其说”的缘故吧。问题:结合新课程标准谈谈你对美术课程学生作业批改的认识。

【参考答案】

根据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师处在教学评价的中心,必须自觉把握好教学评价的定位。要牢牢记住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学习效果、教学状态等评估都是以促进学生得到发展为追求。当面对形形色色的评价方法时,教师要注重学生的表现性评价和质性评价,不仅依据美术作业评价学生美术学习的结果,而且通过考查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评价其在美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突出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正如材料中教师对作业的等级评定,不仅注重结果,更要注重学生的创意构思。同时,我们可以看到学生美术作业评价从教学之外走入教学之内,无论是学生的面貌和教师的感受都发生了变化。实施高中美术新课程的过程中,需要美术教师创造性地工作,探索更多行之有效的美术教学评价方法。针对高中采用学分的课程管理方式,学生美术成绩的评价获得了更大的运作空间,完全可以改变过去单一的分数或者等级的评价方式。学分的获得既可以看学习课时,也可以看学习结果,或者两者的结合更加全面地促进学生美术素养的提高。比如绘画模块的学分可以是在规定的学时中对某个绘画形式的研究,工艺模块可以是完成了几件作品的制作,书法模块可以是进行规定学时的练习,然后挑选几件作品举办作品展览,等等。其实在我们的美术教学回到常识时,评价方法也会变得简单明了,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就是让他们完全植根于艺术的土壤中。
热门 试题

问答题
案例:教师与学生的关系问题是每一位致力于课堂教学改革的老师首先考虑的问题,我也在这方面作了一些尝试,“跟着学生走”就是我的一些体会。有一天,我请同学把高高的讲台搬走,换上了课桌,再搬来了张椅子坐下来,新的一课就这样开始了。我请同学把课本翻到《外国现代绘画》部分,那是一个新的内容,我的要求是:学生先看几分钟书,再把自己不理解的问题提出来讨论。五分钟后,一位同学勇敢地站了起来提出了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我实在看不懂梵高的作品。”我预先准备了一段录像《梵高的追求》,录像放完后,给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梵高讲艺术家总是用作品来说话,那么梵高用作品对我们讲了些什么?”一名学生感慨地说:“我从画中看到了梵高是热爱生活的,他是用生命在作画。”接着,有同学提出不理解超现实主义的作品。我简单地讲述了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并向学生推荐了一本书《梦的解析》。有同学不理解蒙德里安的《百老汇的爵士乐》,我就放爵士乐《“枫叶”拉格泰姆》给学生听,再请同学来讲讲自己的感受。我的课已不再有完整的教案了,最多的是一些粗略的构想。我开始抱着一大堆资料上课,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并不给予解答,先是讨论,再请同学来解答。事实上,大部分问题通过学生的讨论是能解决的,学生感到了群体的智慧是巨大的。我在资料的收集上花了大量的时间,想象着学生可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需要哪些帮助,而对课怎么上,采用什么方法上,怎样过渡考虑得少了。课堂的走向,情境的发展操纵在学生的手中,随着有质量问题的提出,学生有见解的阐述,使得课堂向广度及深度发展。这里的教学似乎已没有了明确的目标,没有固定的模式,只有学生智慧与智慧的碰撞,只有问题的探究、知识的相互融通和思维的无限扩展……这样,每一堂课都变得无法预料,却充满着新奇。于是,每一次下课我和学生都盼望着下一节课的到来。当有些问题目前无法解决时,我们就一起把目光投向课外,投向未来。我们的课变得活泼了,笑声多了,掌声多了,老师“独唱”少了,师生“合唱”多了。课堂变成了师生共同讨论解决问题的场所,电教设备、教科书,甚至老师都成了学生的一种资源。问题:在新的教育情境中,美术教师需要改变什么?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具有共同的方向吗?
问答题
简述中国民间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