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题

地球上46亿年历史中的最大极寒,莫过于元古代的那次“雪球事件”。雪球事件发生在距今7亿年前,全球冰川突如其来地尘封了一切。先是从两极开始,冰川逐渐向低纬度进军,直至把热带的暖风与浪花全部凝固在肃杀的极寒中。雪球事件来去匆匆,在元古代末期留下印记后,便马上消失在一如既往的温暖中。
人们究竟是靠什么线索,断言出当时的地球就是这么一个宇宙级的大雪球呢?靠岩石。只有岩石的残片,是唯一能够穿越时空,将尘封往事保留至今的星球遗迹。
岩石中的沉积岩(由地表沉积物压实固结而形成的岩类)是反映当时地表环境的直观快照。一层层的沉积岩构成地层,一套套地层又构成大陆表面直接披覆的“外皮”。所谓大陆,不外乎是蓝海中一座座庞大的“移动方舟”,它们会漂移、会裂解,也会在偶然的时段,合众为一。科学家们有一套完善的方法,揭示大陆上的每一块沉积岩形成于何时、何地以及何种环境,并以此还原大陆漂移和环境变迁的历史:利用层序律和同位素时钟,能够确定出地层形成的年代;利用沉积岩中含磁矿晶的排列方位,能够还原出大陆当时所处的纬度;岩石的结构与构造可以揭露沉积物生成的环境;而地层间的叠置关系则记录着环境的演化与变迁。
板块漂移可能是雪球事件的始作俑者。在当时的地球上,各个板块已经聚合为联合大陆,处于中低纬度间。大陆的表面是岩石,对太阳光的反照率比大洋要强得多,而低纬度偏偏又是地球接受太阳光最多的区域。陆地增加的直接后果,便是单位时间内整个地球系统获得的太阳能更少了。地表的温度输入主要靠阳光,“净收入”的减少,是全球变冷的第一推力。
地表之上,还有大气层。温度的输入是一回事,但维持又是另外一回事。地表温度的维持主要靠温室气体——比如二氧化碳(CO?)等对太阳能的锁定。大量陆地聚集到低纬度,对大气中CO?的含量是一个极为负面的影响因素。热带降雨活跃、大气潮湿,导致大陆岩石圈风化作用空前活跃。在风化作用中,大气中的O?、CO?、H?O等成分被消耗,并随着生成物进入岩石圈,从而退出大气循环。当大气中“净流通”的CO?等温室气体减少,温室效应便随之减弱。环境温度逐渐降低,冰川一步步生成并扩大,冰期就这样悄然而至。
到了冰川扩大的时候,事情就变得更加不可挽回了,冰川本身便是上述合力的结果,但它也恰恰是全球持续变冷最有效的诱因,回到反照率这个概念上,说到反射太阳光,无论海水也好,岩石也罢,又有什么能跟晶莹的冰雪相比?另外,当水体扩大结冰,蒸发会越来越少,大气中能够维持温度的湿润水汽也骤然下降,反照率的激增和蒸发率的骤减,直接使冷室效应进入了一个持续堆栈的死循环。环境模拟表明,当地球表面有一半被冰覆盖的时候,全球冻结将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一个冰雪满布的地球,将是必然出现的结局。
那么谁又是当时地球的破冰者呢?
不是太阳,也不是撞击的天体,而是地球自己。这是一颗有着活跃内动力的热行星,而这份终将表现出来的力量,叫做火山作用。火山的及时救援,让地球从全面的凝结中苏醒了过来。被称为极端火山作用的事件,无疑是生物圈的灭绝级大杀器。然而此时,这个让生物圈闻风丧胆的武器,却成了把地球从雪球中拯救出来的功臣。当然,对付冰雪的套路其实也没什么新鲜的:不是靠岩浆的温度来直接烘烤,而是靠输出气体来间接改变大气圈的成分。
那些被封进岩石圈从而退出大气循环的温室气体们大概不会忘记,地球本身其实是一个更加庞大的循环系统。气体被锁进岩石圈?不要紧。岩石还要在板块构造的循环中被带回地幔里。当岩石的枷锁融化为流动的岩浆,气体也就重获了自由。随后,等火山作用适时打开重归地表的通道,这些溶于岩浆的挥发物,便会随着汹涌的热流一起回到大气层。
雪球时期,由于冰盖的影响,全球的岩石风化率进入了一个历史低位,地表温室气体的消耗因素几乎“触底”。此时,火山作用的净输入便显得尤为突出了。火山持续溢气,大气中的温室气体越聚越多,当它们的占比重新达到足以封存阳光,使平均温度能够重回冰点之上时,经历了“冬眠”之后,生物圈获得了一场迸发式的发展,这种反应远远超出了元古代长期以来所表现出的样子。
一个从雪球中醒来的生物圈,将要给地球带来多大的变革呢?
长久以来被单细胞生物所统治的时空,随着雪球事件的结束而一并瓦解。多细胞的复杂生命,辐射性地扩展到了地球的每一个角落。生命从此成为地球的“显学”。这5.4亿年,是我们自己的故事。生命见证了一个个优势类群的崛起,也见证了惨不忍睹的灭绝。高山依然在隆升和剥蚀,海洋也依然在扩张和闭合,但是,唯有那神秘的雪球,却再也没有重回世间。
陆地的反照率高于海洋和冰面。

【参考答案】

错误

(↓↓↓ 点击‘点击查看答案’看答案解析 ↓↓↓)
热门 试题

未分类题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河南时,首次提出“新常态”概念。同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明确指出“中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下面三则材料分别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新特征。材料12002—2011年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10年:其间,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率达10.7%,而同期全球GDP年均增长率仅为3.9%左右。2007年,我国GDP增长率达到14.2%的峰值。2013年,我国GDP为58.8万亿元人民币,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7%。2014年,我国GDP为63.6万亿元人民币,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3%,成为全球第二个经济总量突破10万亿美元的大国。2015年,我国GDP则达到了67.7万亿元人民币,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9%。从速度和体量上看,即使是7%左右的增长率,我国经济总量在全球也名列前茅。材料2之前,我国存在第二产业占比过高,服务业增加值不足,过度依赖投资的问题。2014年,我国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投资,达到了51.2%。服务业增加值继续超过第二产业,占比达48.2%。2015年,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速快于一般工业,单位GDP能耗下降5.6%。材料32012年8月,我国扩大了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试点范围,从上海扩大至包括北京在内的10个省市,这一举措减轻了小微企业的税费负担,促进了中小企业发展。2013年,我国开放民间资本进入金融、能源、铁路、电信等领域。2014年,企业登记制度改革之后,前三季度新增企业数量较2013年同期增长60%以上。2015年,国务院取消和下放311项行政审批事项。一、概念分析题:分析材料中的观点、表述等,按要求回答问题。(22分)问题:请分别归纳上述三则材料反映出的中国经济发展的新特征。要求:准确、清晰,总字数不超过150字。
未分类题
法治这一概念内涵丰富,外延宽广,下面从三个角度对其进行解读:(1)法治国家中,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始终是国家的主人,有权制定、修改和废止法律。法要切实维护人民的利益,充分反映人民的意愿,按照一定程序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2)规则是法治的载体,法律的确定性和稳定性是基于规则的确定性和稳定性,重要的规则应及时上升为法律。权力不能突破法律,法律是不能逾越的底线。(3)法治承认法不是完全合理的,也不是万能的。实践永无止境,为实践服务的法治建设也永无止境。法律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不断修改完善的,其内容不断充实,体系逐步完备。法治强调程序正当。程序正当表现在:一是 ① 性,即程序运行合乎法律的规定,有关机关或个人不得违反或变相违反;二是 ② 性,即程序设计和运行应平等地对待双方当事人,不得偏向任何一方;三是 ③ 性,即指案件或纠纷的利害关系人都有机会参与到办案程序中来,充分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和意见主张,为解决纠纷发挥作用;四是 ④ 性,即程序运行的过程和结果应当向当事人和社会公开,以接受各方监督,防止办案不公和暗箱操作,让正义以人们看得见的方式实现;五是 ⑤ 性,即程序的运行必须有合理的期限,符合时间成本和效率原则的要求,不得无故拖延或没有终结。一、概念分析题:分析材料中的观点、表述等,按要求回答问题。(22分)问题:1.材料1从三个角度解读了法治的内涵,请分别概括其要点。要求:简明、准确,不超过1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