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
如何应用科技手段重建古人的饮食结构与生业方式?
【参考答案】
就目前而言,稳定同位素分析被认为是最为直接和可靠的方法,而单分子氨基酸同位素和脂肪酸同位素测定则是更具前瞻性的方向。例如,通过δ13 C和δ15N的相关分析,我们即可获得人们在较长的生活过程中的饮食情况。但是,稳定同位素也受到了新陈代谢异常等因素的强烈影响,反映出某些个体特定时期的身体状况。因此,在应用稳定同位素进行古人食谱重建工作时,综合考察骨骼样本的状况是非常必要的。对华南地区、黄河流域及长江流域史前时期古人类稳定同位素的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中国早在6000年前就已出现了三类不同的生业方式。我们不仅可以提取遗址内人类骨骼中的稳定同位素,还可以比较同遗址内不同物种的稳定同位素水平,以此来推断不同时期人类的饮食结构,特别是蛋白质摄入的水平。例如,通过对来自克罗地亚、捷克、法国以及比利时同时期尼安德特人以及伴出动物群稳定同位素水平的分析,证实了尼安德特人虽然属于杂食性群体,但肉类在他们的饮食中占有非常高的比重。应用碳(C)、氮(N)稳定同位素进行古代儿童食物结构和断奶时间分析也颇为有趣。例如,有研究表明,英国牛津郡罗马时代晚期的昆福农场(Queenford Farm)墓地儿童的断奶时间在3~4岁,而约克郡中世纪的沃兰姆珀希(Wharram Percy)遗址和费舍加特豪斯(Fishergate House)墓地两处人群中儿童的断奶时间均在2岁左右。中国安徽滁州薄阳城遗址西周时期的多数儿童在3~4 岁时断奶。韩国金海佳雅(Gaya)墓地(4~7世纪)儿童断奶时间也在3~4岁之间。有关古代族属间的同化与涵化关系探讨一直以来都是考古学较为关心的论题。例如,有学者应用碳、氮和硫(S)稳定同位素分析对拓拔鲜卑汉化过程中生业模式转变进行了研究。早、中期的拓跋鲜卑人摄入的肉类蛋白较多,晚期的拓跋鲜卑人摄入的肉类蛋白明显减少,而且族群内部出现了明显的饮食分化现象。可以看出,晚期拓跋鲜卑人的食物结构和生业模式明显受到了汉民族的影响从而发生了转变,这也体现了汉民族的经济和文化在中国古代游牧民族汉化和融合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更为重要的是,同位素分析对于探讨全球范围内生业方式的转变过程研究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例如,通过对欧洲中石器时代至新石器时代不同人群的δ13 C和δ15N分析,研究者发现中石器时代人群在饮食结构上的异质化较为明显,而新石器时代人群的同质性较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