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分类题

《拟行路难(其四)》原文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课文介绍
该课文选自某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单元说明
这个单元主要学习如何理解中国古典诗歌的内容和主旨,深切感受其中所包孕的意蕴美和情
感美。在解说、欣赏诗歌的时候,不能就表面意思去理解字词,更不能拘于个别字眼去理解诗句,而应该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在欣赏、吟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该深入探究他们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与作者成为心灵相通的好朋友。在欣赏古典诗歌的诗情美时,要尽量利用现存的各种史传材料和后人评述,全面把握作者的心灵历程和精神世界。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相关规定
根据诗歌、散文、小说、剧本不同的艺术表现方式,从语言、构思、形象、意蕴、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造。
学生情况
高二年级第二学期,班额50人。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音频、视频文件,投影实物。
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完成【研讨与练习】。(25分)
研讨与练习诗歌开头两句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怎样的哲理?第三句写“人生亦有命”,从诗歌本身看,作者对“命”有怎样的看法?

【参考答案】

教学活动:
(1)点明时代背景,创设教学情境
教师用多媒体出示资料,并配乐朗读: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

(↓↓↓ 点击下方‘点击查看答案’看完整答案、解析 ↓↓↓)
热门 试题

未分类题
《雨巷》原文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她静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她飘过/像梦一般的,/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的,/我身旁飘过这女郎;/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课文介绍该课文选自某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一单元第二课《诗两首》,同课另一首诗为《再别康桥》,同单元的选文还有《沁园春·长沙》《大堰河——我的保姆》。单元介绍这个单元主要学习现代新诗。读诗可以陶冶性情,可以学习用精练的语言和新颖的意象来表达情意。鉴赏诗歌应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着重分析意象,同时品味语言,发挥想象,感受充溢于作品的真情。诗歌与青年有天然的联系,少男少女喜欢用诗的语言来表达丰富的情感。有兴趣的话,不妨动动笔,学习写写新诗。《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相关规定引导学生阅读古今中外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不同体裁的优秀文学作品,使学生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的过程中提升文学欣赏能力,并尝试文学写作,撰写文学评论,借以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学生情况高一年级第一学期,班额50人。教学条件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视频、音频文件,能够投影实物。根据以上材料,确定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并说明依据(不可照抄材料)。(20分)
未分类题
材料一:莎士比亚的戏剧《哈姆雷特》中的一段独白:“人是一件多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动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材料二:“近五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悟。……所以最近两三年间,算是画出一个新时期来。”——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1922年材料三:“孔子这人,其实是自从死了以后,也总是当着‘敲门砖’的差使的。自20世纪以来,孔夫子的运气是很坏的,但到袁世凯时代,却又被重新记得,不但恢复了祭典,还做了古怪的祭服,使奉祀的人们穿起来。跟着这事而出现的便是帝制。然而那一道门终于没有敲开,袁氏在门外死掉了。”——《鲁迅全集》材料四:孔子学院在全球开设的速度。引发了世人包括中国人自己的惊奇: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全球新增00多所孔子学院,覆盖了50多个国家和地区。到2010年,全球将建成500所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现在已经不是我们要推广,而是各国的大学争着要办,挡都挡不住。”全世界孔子学院正以每4天诞生1所的速度增加。——新华网问题:(1)材料一体现了什么社会思潮?推动这一社会思潮不断向前发展的有哪三大事件?(4分)(2)材料二中梁启超归纳的第一期、第二期、第三期的史实依据是什么?(4分)(3)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回答袁世凯时代为什么没有敲开“那道门”。(4分)(4)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孔子学院在全球广泛开设的意义。(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