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孔子常教导学生要言行一致,不可巧言令色。有一天,子路对孔子说:“先生所教的仁义之道,真是令人向往!我所听到的这些道理,应该马上去实行吗?”孔子说:“你有父亲兄长在,他们都需要你去照顾,你怎么能听到这些道理就去实行呢!”孔子是怕子路还未孝养父兄,就去杀身成仁了。过了一会儿,冉有也来问:“先生!我从您这里听到的那些仁义之道,就应该立即去实行吗?”孔子说:“应该听到后就去实行。”这下站在一边的公西华被弄糊涂了,不由得问孔子:“先生!子路问是否闻而后行,先生说有父兄在,不可以马上就行。冉有问是否闻而后行,先生说应该闻而即行。我弄不明白,请教先生?”孔子说:“冉有为人懦弱,所以要激励他的勇气。子路武勇过人,所以要中和他的暴性。”
根据上述材料,从教育角度立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范文】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
——因材施教发挥个性
不是任何竹子都能做成笛子,太嫩的竹子质地松软,无法吹出悠扬的笛声。但它们并不是没有用,它们可以发挥自己柔性强的特点,当做编竹席的材料!物如此,人亦然。资源,放错了地方就是垃圾;而垃圾,放对了地方就是资源。身为教师,都应该因材施教,把每位学生放在合适的位置,发挥其最大优势。
因材施教,需要教师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并放在合适的位置上。刘邦曾对大臣们讲: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比不上张良;治理国家,安抚百姓,我比不上萧何;指挥百万军队,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我比不上韩信。但我能够发现并任用这些杰出的人才,这就是能够统一天下的原因。其实,所谓“材”与“非材”,关键在于发现后放在合适的位置上。李煜是个优秀词人,却当了皇帝,最终亡国。所以,教师应具备一双“伯乐”般的慧眼,能看到学生的长处,发掘潜质。放在合适的位置上来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需要教师平等地对待每位学生。“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位学生的基础、能力、兴趣、爱好都是不同的。教师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尤其要“眼睛往下看,身子往下沉,劲头往下使”,对后进生多关怀,千方百计地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鼓励。高度肯定和赞扬他们的点滴进步,让他们对学习产生浓厚兴趣。教师要知道当前的成绩并不代表一切,说不定眼前的后进生将是某一领域的“专才”。平等对待每位学生更能点燃后进生心中微弱的火光,成就更多的人才。
因材施教,需要教师灵活设计教学方法。当今课业负担之重,已经让孩子喘不过气来。一位中学生的呼喊使人警醒——“我被中国教育逼疯了”。教师要走出演讲者的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激励者。教师应重在引导,积极地尝试拓展型和实践型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改变读、写、背等单一的作业模式,探索一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并行之有效、有针对性的方法。此外,还需要向课堂要效率,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要让学生整天背着课后作业这个“大秤砣”。要让学生快乐地学习,快乐地成长。
因材施教,需要发挥学生最大的优势,最大限度挖掘学生的潜能,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并放在合适的位置上,平等地对待每位学生,灵活设计教学方法。教师只有因材施教,学生才能更好地发展自我,快乐地长大成人,最终实现人生价值。成就未来!
【解析】
材料是孔子因材施教的故事。考生可详读并牢记,当作自己的知识储备。文章的开头由物及人,“不是任何竹子都能做成笛子,太嫩的竹子质地松软,无法吹出悠扬的笛声。但他们并不是没有用,它们可以发挥自己柔性强的特点,当作编竹席的材料!物如此,人亦然。”这种方式考生可以拿来借鉴。文章采取策论式分论点,围绕因材施教需要教师怎样做来阐释.因材施教,需要教师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并放在合适的位置上;因材施教,需要教师平等地对待每位学生;因材施教,需要教师灵活设计教学方法;并采用大量的事实论据、理论论据来进行论证,一些理论论据,如“眼睛往下看,身子往下沉,劲头往下使”出自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具有时代感,考生可用来借鉴。


(↓↓↓ 点击下方‘点击查看答案’看答案解析 ↓↓↓)
热门 试题

问答题
路灯下的守望 没有晚风吹笛.没有月光煮酒,一盏盏灯火点亮孤独的城市。我匆匆吃过母亲中午走时预留的晚餐,躺坐沙发,开始用遥控器点播欢愉。荧屏里刀光剑影,红颜如玉,上演着绚烂的青春与江湖,我陶醉其中,几乎忘却了母亲单车远骑,在现实里沉重呼吸。 不去管它,时间尚早,节目大好,快乐总是将忧愁代替。墙上挂钟嘀嗒嘀嗒,一圈圈地轮回,楼梯幽暗寂静,始终听不见母亲踏响的脚步。我开始坐立不住,披衣,下楼,伫立在路灯下守望。 一拨拨人影来去,没有熟悉的步履。夜风清寒,也不忍搅醒满街的浅梦。我在路灯下来回地张望踱步,以此驱赶着浓浓的睡意,原来这守望,并没有臆想的雅趣,而是桩焦虑烦躁的苦事。母亲去的地方,我没有去过,只听妹妹讲起。据说是个破IEl的厂房,里面堆积着如山的啤酒瓶子,母亲戴了手套,坐在池边,机械枯燥地挥舞着一把钢丝刷子,将一堆的“瓶山”,清洗干净,转移到另一堆去。 从学校毕业之后,我一身娇气被现实碰撞得狼藉,蜗居家里,闭门不出,就如一只受伤的鞋子,被生活丢弃在角落里,无人问津。只有母亲心急,她要把鞋子扶正,让它端端正正地上路。 这活儿,本是为我揽下的,一来解解寂寞,二来赚点收入,我不去,母亲就顶了急。瘦弱的身躯不停歇地运作,自然吃力,况且路远,又得单车载步,风来,吹乱鬓发,雨来,淋湿单衣。担心越来越盛,守望越来越长,我劝母亲别去了,母亲抹去额上汗水,说再坚持下,干够一月吧,什么事都要善始善终呀。 母亲说到做到,一日日继续下去,我不明白她的执着,暗笑她的迂,可是每当深夜又不免担忧,于是这守望,也便在路灯下一夜夜继续下去。 当母亲干满一月回家时,我如释重负般吁口长气,我知道,我的守望终于结束了。我挺直腰身,只顾在青春的风中前行,根本就没在意身后的母亲,她悄悄接住我丢弃的守望,衔在深情的眸子里,望穿我一生。 那段日子,也许真是太过年轻了吧,根本不懂得也不愿意守望,把自己藏在荧屏里,藏在梦境里,悠闲了自己,辛苦了母亲,以至于现在行走街上时总不能仰望路灯.总感觉那柔和的灯光是灼眼的。每每回首来时路,就觉得这青春一半是明亮的,而另一半,分明是灰暗的。 问题: (1)结合文段谈谈“守望”的两层含义。 (2)文末作者为什么说“每每回首来时路,就觉得这青春一半是明亮的,而另一半,分明是灰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