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

阅读下面关于《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一一以我国珠江三角洲为例》的两种导入,回答问题。
导入一:“同学们,你们看这两幅图分别是什么呢?对,2014年南京青奥会的会徽和深圳第26届大运会的会徽。那么为什么深圳和南京能够在众多申办城市中脱颖而出,取得这些重大赛事的举办权呢?是的,深圳、南京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在国际上具有一定的影响力。那么,推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两股力量又是什么呢?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工业化与城市化。”
导入二:“同学们,你们看,这是我们上节课看过的长江三角洲1985年和2012年的两幅城镇分布图。你们能从中找出有什么变化吗?是啊,城镇的数目变多了,城市的等级越来越高,城市人口越来越多了。那是什么促进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发展如此之快呢?对,工业的发展。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共同学习的工业化与城市化。”
(1)请你就两种导入方式给予评价。(10分)
(2)如果你是授课教师,你会更倾向于选择哪一种导入方式,为什么?(10分)

【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1)第一种导入采用的是图片法导入新课,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针对图片加以提问能启发学生的思维,拓广学生的知识面。第二种导入采用的是温故导入法,这样不仅能复习、巩固旧知识,又能为讲授新知识做好铺垫,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
(2)如果我是教师,我会更倾向于选择第二种导入方法。虽然第一种图片导入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但这次选取的图片虽然是热点话题,却比较牵强,不是很恰当。因为南京、深圳能取得重大赛事的举办权,不能简单、片面地将原因归结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城市化是上一节学习的内容,同时也是这一节的学习内容,采用温故导入法对学生而言更直接、更易接受。


(↓↓↓ 点击下方‘点击查看答案’看答案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