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分类题

材料:
语文老师发现班上一名学习很用功的男同学在背诵课文时有些困难,想了解其中的原因,就问他:“你是怎样背诵课文的?”这名学生回答:“我就是反复地念。”老师说:“你这也是一种记忆方法,只不过记忆得比较慢。我可以教你一些记忆术,来帮助记忆。”接下来的日子,老师教给他一些背诵课文的方法并选择了一些课文的段落让他背诵。通过运用老师教授的方法,他背得比平时快而且保持时间也比以前长,老师认为他已经掌握了这些方法。在学习新课文时,老师又让这位男同学背诵相关段落,他还是像以前一样,不能流利背诵。老师就问:“你是怎么背诵的?”他回答:“反复读。”老师有些生气了,就问:“你为什么不用我教你的方法?”他不回答,沮丧地低下了头。
问题:
(1)结合材料,分析学生用了什么学习策略?教师教给了学生什么学习策略?(6分)
(2)教师在训练学生运用学习策略时应遵循哪些原则?(12分)

【参考答案】

(1)学生背诵课文时,采用反复读的方法,运用了复述策略;教师教给学生一些记忆术,属于精细加工策略。 (2)教师在训练学生......

(↓↓↓ 点击下方‘点击查看答案’看完整答案、解析 ↓↓↓)
热门 试题

未分类题
持之以恒①“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这句话我们耳熟能详,他告诉我们:赢,贵在持之以恒。“恒”,完成幼苗成长为参天大树的抱负;“恒”,实现小溪汇成江河的理想;“恒”,成就了骏马至之千里的志向。②苏轼,我国文坛一座不朽的丰碑。他说:“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他强调的是,坚持和持之以恒,唯有如此,才能达到“成大事”的目的。着眼于今天,着眼于当下,一步一脚印,坚持走好每一步。③丘吉尔在一次演讲中说:“我成功的秘诀有三个:第一是决不放弃;第二是,决不,决不放弃;第三是,决不,决不,决不能放弃!我的演讲结束了。”丘吉尔成功的秘诀就在于此,在于他的不肯放弃。在我们现在的生活中,我想,没有人会遭遇到比丘吉尔更大更多的困难,在这些困难面前,我们不能畏惧,唯有选择迎难而上,困难作为一种不断鞭策自己、促使自己前进的鞭子。要知道,把希望放在所谓的奇迹上,日复一日地等待奇迹出现,实不可取。曾有人说过:“绝望谓之虚妄,正与希望相同。”没有脚踏实地的坚持,没有一点一滴的积累,想用一个个不切实际的希望来支撑一个有价值的人生,我只能说那是痴人说梦。④毛主席说过:“苟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只怕一日暴十日寒。”它被莘莘学子写在案板床头,恨不得每日吟诵十遍。然而坚持,不仅是一种意识,更是一种行动,它体现在我们的日常学习中,每天多弄懂一道题,多背过一个知识点,积少成多,你最终会发现自己的进步。⑤苹果总裁乔布斯说:“大家一定要坚持这样的信念,在命运、人生、学业、事业等各个方面都要坚持。这种思考方式从没有让我失望过,并且改变了我的人生。”⑥所谓集掖成裘、聚沙成塔,不正是告诉我们,坚持是至关重要的吗?让我们站在原点,坚持去战胜一个个困难,坚持去做认为正确的事,就会赢得丰厚的人生馈赠。请从第④⑥段中找出两个错别字,从第③段中找出一处病句,并分别改正。(8分)
未分类题
阅读《祝福》教学后的说课片段和课文原文,完成题。高一必修课上,我和学生一起学习鲁迅的小说《祝福》。高一的学生在初中语文课里学过小说,他们知道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但是高中小说的学习不仅要求学生能分析小说的三要素,还要他们能通过小说中对人和事的描写,仔细揣摩人物的言行对表达小说主题的作用,理解环境描写在整个小说中的作用,并能理解小说主题、学会小说鉴赏的方法。而这些对高一下学期的学生来说并非易事,所以引导学生理顺文章内容,由浅入深学会鉴赏小说,是本节课的一大重点,需要安排两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我先引导学生理清小说情节,在复述课文的基础上,通过个人思考、小组讨论、师生共同归纳总结等方式,得出本文的线索提纲。接下来引导学生理解细节描写。先通过提出“本文有几处描写到祥林嫂的眼睛?从这些描写中你觉得祥林嫂有哪些性格特点?”两个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肖像描写。再通过“与‘我’对话灵魂有无——对四婶讲阿毛——对大家讲阿毛——与柳妈的对话”四方面的内容,引导学生分析人物语言描写。最后通过阅读全文,圈画重点句,引导学生分析人物行动描写。第二课时我主要引导学生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作品的主题,总结阅读小说的方法。首先设置“祥林嫂遭受挫折的时间多在春天或临近春天,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含义?”“小说为什么以《祝福》为题,而不是祥林嫂?”两个问题引导学生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接下来通过思考“谁是杀害祥林嫂的凶手?从小说情节分析、总结入手,祥林嫂为什么做工?为什么改嫁?为什么捐门槛?为什么行乞?”一系列问题得出结论——罪魁祸首是封建制度,使学生理解作品的主题。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出阅读小说的方法:理清情节——分析人物性格命运——理解环境描写的含义——理解主题。祝福(节选)鲁迅那是下午,我到镇的东头访过一个朋友,走出来,就在河边遇见她;而且见她瞪着的眼睛的视线,就知道明明是向我走来的。我这回在鲁镇所见的人们中,改变之大,可以说无过于她的了: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这正好。你是识字的,又是出门人,见识得多。我正要问你一件事——”她那没有精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我万料不到她却说出这样的话来,诧异的站着。“就是——”她走近两步,放低了声音,极秘密似的切切的说,“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她不是鲁镇人。有一年的冬初,四叔家里要换-k-x-,做中人的卫老婆子带她进来了,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但有一年的秋季,大约是得到祥林嫂好运的消息之后的又过了两个新年,她竟又站在四叔家的堂前了。桌上放着一个荸荠式的圆篮,檐下一个小铺盖。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问题](1)请简要说明教师是如何引导学生体会课文语言的。(10分)(2)请简要分析教师是如何实现其教学意图的。(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