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分类题

给定资料:
随着旅游市场竞争日益加剧,“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对旅游业来说一去不复返。自2017年年初以来,为了实现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的转变,云台山景区按照“将静态广告变为动态广告,将静态资源变为动态资源”的思路,不断更新营销理念。一方面,巩固强化传统市场,深耕传统市场“保存量”。该景区先后组织20个营销小组分赴河北、北京、上海、湖北、四川等10余个省市的80个客源城市,进行深度市场调研和开发。另一方面,不断加大对西北、西南、东南等长线旅游市场的开发力度,拓展新兴市场“上增量”。该景区通过与客源地旅行商的洽谈合作,设计了优质的旅游线路产品,目前已成功启动成都、重庆等远距离旅游市场。
同时,云台山景区不断加大网络营销力度,2017年与携程、同程、途牛、美团等十几家电子商务平台进行合作,并实现了网上实名制购票以及微信扫码支付。此外,云台山景区还注重与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平台合作,举办了中国旅行达人风云大会,邀请国内知名旅行达人到景区进行采风体验,收集旅行达人50多篇精品游记,云台山旅游节微博话题以超过700万条的阅读量挤进旅游话题榜TOP10,互动量达2000万次。
金秋十月,被秋雨冲刷过的云台山格外靓丽。在云台山景区百家岩山门广场上,功夫熊猫、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等卡通造型和花卉装饰,让游客们一走进云台山景区就像进入一个舒适、愉快的场景中。
这是云台山景区注重提升游客旅游服务品质的有力举措。原来,为了增强游客的体验性,2017年8月份,云台山景区通过一系列美化、绿化措施,增添了服务设施的趣味性。在百家岩山门广场铺设了9000平方米的人工草坪,并增加了风车摆件、喷泉、卡通造型等,俨然把绿地广场变成了一个梦幻乐园。
自2017年6月份以来,该景区通过强化企业管理、提升服务水平、改善旅游环境,构建了一套新的景区管理体系,使景区整体形象和服务品质更为精进。在强化员工服务意识工作中,该景区对员工进行了常态化服务礼仪、商务礼仪与职业化形象塑造和法律知识讲座等培训,对重点岗位人员重新定制形象制服,使讲解员变为“空姐式”服务员,要求所有员工为游客提供“微笑服务”,从“不让一位游客受委屈”到“感动每一位游客”,以高标准、严要求把云台山景区品质服务这块金字招牌擦得更亮。据统计,2017年1月份以来,云台山景区员工共做帮助游客寻人寻物、救助病弱等好人好事1600多件。“让游客带着向往而来,带着感动而归”已成为该景区员工对品质服务的基本认知。
为给广大游客提供更加舒适的旅游环境,云台山景区进一步完善区域路网建设,完善道路配套服务功能,在景区内相继实施了多项基础设施提升工程。对各景点内的环保厕所、垃圾箱、步道栏杆、休息设施等基础设施进行美化升级,使游客真正体验到“移步换景”,目及之处皆风景。
根据“给定资料1”,简述云台山景区为了实现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的转变采取了哪些举措。
要求:概括全面、准确。不超过250字。

【参考答案】

云台山景区为了实现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的转变采取了强化营销、更新管理体系、完善基础设施三个方面的举措。具体来说:......

(↓↓↓ 点击下方‘点击查看答案’看完整答案、解析 ↓↓↓)
热门 试题

未分类题
给定资料:2017年9月17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来到中国科技馆,参加全国科普日北京主场活动。刘云山指出,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重要思想,扎实推进科普工作常态化长效化,更好服务世界科技强国建设。科学普及是指以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大众介绍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的一种活动。除了普及基本的科学知识与基本的科学概念之外,其主要内容还包括实用技术的推广,科学方法、科学思想与科学精神的传播。科普的益处是多方面的,这包括对科学的益处、对国家经济的益处、对个人的益处,等等。知识就是力量,但是这种力量不仅取决于其本身价值的大小,还取决于它是否被传播以及传播的广度和深度。因此,作为科学普及源头的科研人员,也应该参与到科普工作中来。科研人员参与科学普及,可以把他们掌握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等传播出去,从而让知识的力量真正发挥出来,让广大公众学科学、用科学。卡尔·萨根在《魔鬼出没的世界》中谈道:“在科学的所有用处中,培养出少量的、专业知识水平很高、高酬金的牧师式的专家是不够的,事实上也是危险的。相反,某些最重要的科学发现和科学方法必须在最大的范围内使公众得到了解。”因而,我们应该鼓励更多的科研人员做科普。搞科普是有门槛的,没有专业知识背景的人多半望而却步,而这对于长期从事某一领域专业研究的科技工作者来说,似乎是轻车熟路的事情。但从实际来看,很多科研人员对搞科普的态度,不是“兴趣不大”,就是“没有时间”。根据科技部的数据,在180.84万科普人员中,有专职人员23.42万人、兼职人员157.42万人。其中,有中级职称以上或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科普人员80.82万人,占科普人员总数的44.7%。从事科普的公益工作,在工作单位或者机构得不到认可和鼓励,是科学家不愿从事科普工作的原因之一。“有些科学家嘴上说科普很重要,但内心深处仍然轻视或不屑做科普,甚至认为是科研做不下去了才去做科普。”某专家表示,“现在一些科研单位中,‘重研发、轻科普’的老思想还很重。我曾经见过很多尝试做科普的科学家,在不受认可的大环境中最终选择放弃。”在当前的科研评价体系下,科研人员热衷于出成果、发论文,因为这些直接影响着科研人员的职称评定、职务晋升等切身利益。而对于科研人员从事科普工作却没有相应的激励政策与手段,导致很多科研人员都是在默默无闻地从事科普工作。可以想象,在这样的评价体系“指挥棒”的引导下,科研人员搞科普,不仅占用自己的研究时间,而且得不到任何显性的回报和实在利益,所以他们“没时间”“没兴趣”搞科普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做科普,当然少不了媒体的传播。目前一些科学家做科普的一个难点,就是非常担心自己说错了。而随着移动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发展,信息传播速度加快,这边科学家刚讲完话,可能5分钟以后网上就能见到采访内容。对于科学家而言,如果说错了一些内容,他们多少会觉得丢人。而另一个难点在于,很多媒体记者缺乏必要的科学素养,在采访科学家后,没有能够准确地用科学语言表达,从而造成“科普做得不科学”的假象,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公众对科学家的误解。因此,科学家们面对媒体往往抱着不说、少说的态度,这样无疑会使科普效果大打折扣。当前科研人员参与科普的积极性较低,假如你是某市科技局的一名工作人员,请结合“给定资料”,写一份关于激发科研人员参与科普积极性的建议书。要求:(1)紧扣材料,内容全面:(2)只写标题和正文,语言简洁;(3)不超过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