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

对人的归因偏差有哪些?

【参考答案】

一、对他人的归因偏差
(一) 行为中心偏差——行为吞没场——(个人+情景)
行动:人的力和环境的力相互作用。(个体与环境)
个体的力>环境的力——人的归因
环境的力>个体的力——环境的归因
对他人的归因——根据行为
错误归因:把他人的行为归因于人们的内在倾向,而不是归因于情景因素,行为来源于个体选择,并且把行为看成是行动者稳定的心理倾向的表现。
原因:归因偏差的原因:
(1)、社会规范对我们归因的影响。这种社会规范是“人们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听其言、观其行”
(2)、知觉的方式:当我们观察他人的行为时,行为成为了注意的中心,情景成了背景,行为成为主要信息来源。
(二) 显著性偏差(常见和不常见信息同等重要)
人们常常利用他们最容易获得的刺激来解决纷繁负责的问题或任务,一个刺激越容易被某个人获得,这个刺激越有可能被它用来影响答案。
个人和情景的易利用性成为因果归因的关键。
(三) 一致性反应信息利用不足偏差(特定情境+结合群众反应,全面,切忌犯主观错误)
原因:
一是人们喜欢相当具体的、生动的比较独特的事情,忽视抽象的、空洞的、统计类信息。
二是人们认为直接信息要比抽象信息更可信。(对一致性信息利用不足)
三是一致性反应常与自我为基础的一致性反应所支配。
二、自我知觉中的归因偏差
(一) 行动者与观察者归因偏差
自己的行为归因于外在或情景因素,他人行为归因于内在原因
我们常把自己的行为看的富有变化、他人的行为看成一致、稳定
原因:
一是:他们得到了不同的信息,自然得出不同的结果行动者对行为的历史有了解,对现在的行为有体验,他知道在具体情境中他的行动方式是有区别的。行动者归因情景,在情景中求得解释。观察者看到的是即时的行动,以此来判断。
二是看问题的角度和倾向性不足。每个人所利用的最显著最可利用的信息不同。行动者注意力在环境,以环境为线索,观察者聚焦于行动者行为。
行动者与观察者归隐偏差削弱:
一是当行动涉及中性相对立的积极和消极结果时
行动者为他人做了一件好事,观察者会把他归因于行动者个人因素“他是一个好人”
重要聚会的迟到,归因于情景因素,“他肯定有事耽搁了,堵车了”
二是行动者对自己的行为可能比观察者对自己的行为作更多的心理倾向归因。
(二) 自我中心偏差
自我过高估计自己行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一致性反应倾向:我们通常认为,一般的人们像我们一样,如果我们以一定的方式行动,我们期望他人会这样,如果他们不这样,我们就觉得有些特别。
原因:
一是选择性接触;我们常常追求与我们相似的同伴
二是预测我们对某情景将怎么反应,我们头脑中会出现一些模糊的的细节问题。
三是人们把自己的行为和信念看成是恰当的、良好的和典型需要的,因而把信念和行为归因于他人以维护自尊。
(三) 自我服务偏差
功和过偏差
“把功劳归于自己,把错误归于别人”
最容易出现的条件:
一是行动者高度介入到一种活动中去
二是行动者自愿选择从事一种活动中去
三是行动者成绩公开时候,为大家所知
原因:
一是保护和提高自己的自尊
二是提高自己公开形象
热门 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