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

两位教师上《圆的认识》一课。
教师A在教学“半径和直径关系”时。组织学生动手测量、制表,然后引导学生发现“在同一 圆中.圆的半径是直径的一半”。
教师B在教学这一知识点时是这样设计的:
师:通过自学,你知道半径和直径的关系吗?
生1:在同一圆里,所有的半径是直径的一半。
生2:在同一圆里,所有的直径是半径的2倍。生3:如果用字母表示,则是d=2r。r=d/2。
师:这是同学们通过自学获得的。你们能用什么方法证明这一结论是正确的呢?
生1:我可以用尺测量一下直径和半径的长度,然后考查它们之间的关系。
师:那我们一起用这一方法检测一下。师: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2:通过折纸,我能看出它们的关系。
问题:
(1)两案例的主要共同点是什么?是否真正了解学生的起点?
(2)从线性与非线性的观点分析两教法。预测两教法的教学效果

【参考答案】

(1)两个案例都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通过动手操作来理解直径和半径的特征及联系。
B教师设计.是学生不断激活“内存”的过程。建构主义是非常强调个体的经验的,个体的一切学习活动都是以经验为基础展开的,让学生充分调集和展示经验。是师生高效对话的前提。我们不仅要充分承认学生不是一张白纸。还要尽可能了解学生已经有了哪些颜色。
(2)很明显,第二位老师已经为学生创设了一次成功的数学活动,我们可以预测这样的活动一定能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无穷魅力。这种魅力。一方面是因为它承接了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学生感受到数学很简单、很日常、很好玩,有信心,有兴趣去学习。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多感官的活动。探究这些亲切有趣的现象背后的原理,建立一定的数学模型.培养一定的数学能力.由此得到更多的发展空间和持续动力。

(↓↓↓ 点击下方‘点击查看答案’看答案解析 ↓↓↓)
热门 试题

问答题
以下是一位教师执教《在大熊猫的故乡》的教学片段:师:作为有志于保护大熊猫的我们.能不能为“大熊猫栖息地申遗”做一些我们能做的事情呢?比如设计申遗主题词或策划一个保护大熊猫的宣传广告。屏幕出示:用一两句话来表达申遗美好愿望或设计一则保护大熊猫的公益广告。师:有困难吗?老师举个例子。比如,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申请主题就是“绿色奥运,人文 奥运,科技奥运”。再比如,中央电视台保护水资源的公益广告是这样的:“如果人类再不节约用 水,那么,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将是我们自己的眼泪。”这项任务可以单独完成,也可以小组合 作,现在开始。(几分钟后,教师组织学生反馈。)生:我写了三条:第一条:保护大熊猫,别让大熊猫成为灭绝动物。第二条,保护大自然,让大熊猫快乐地生活。第三条是,别让“活化石”成为博物馆的标本。师:哇,太棒了,真是一位高产作家!(笑)生: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熊猫走了,没有再回的时候。 师:哈哈,当代朱自清!(笑,掌声)生:保护大熊猫.为中国添一份荣耀! 师:掷地有声!(掌声)生:等到大熊猫灭绝的时候,你的记忆里是否还有它的模样? 师:诗一般的语言。生:茂密箭竹,绵绵白云,清清泉水,可爱熊猫…… 师:一幅画!一首诗!当代小诗人。生:老师,我还有一条。地球已经有很多遗憾,别让大熊猫的成功成为新的遗憾。师:成功?这个怎么说?我帮你改一下好吗?地球已经有很多遗憾,别让大熊猫的离去成为 新的遗憾。生:地球已经有很多遗憾。别让大熊猫的离去成为新的遗憾。(掌声)生:老师,我这个是一幅画,大熊猫妈妈对孩子说“亲爱的,过来吃早餐!”(笑,掌声)师:哈哈,真好!老师忽然觉得这是个绝妙的广告创意。广告画面是:大熊猫妈妈对着小溪对面竹林里的孩子说:亲爱的,过来喝早茶!(笑)然后响起背景音乐:(教师用新近流行的网络 歌曲《两只蝴蝶》的旋律唱道)亲爱的,你慢慢来,穿过竹林来喝小溪水……(全场笑声,掌声,气 氛热烈)问题:试从课堂教学评价方面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