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

科举制度是怎样废除的?有何意义?

【参考答案】

废除科举制度是清末“新政”时期最重要的教育改革制度之一。
(1) 科举制度废除的过程
科举制度从改革到废除共经历了以下三个步骤:
第一步是改革科举内容:废八股,改策论,废武试。清政府早在光绪十三年(1887年)就曾按江南道监察御史陈绣莹的奏请,于每届乡试会试时酌取算学人才,但其他如故。1898年戊戌变法期间,清朝政府曾明令凡乡、会试和童生岁科一律废八股、诗赋、小楷取士制度,改试策论。戊戌政变后,八股又曾一度复活。1901年,在“新政”推行下,再次下令废八股,改策论,废武试。
第二步是递减科举中额。1901年以后清政府的官僚大臣们纷纷要求开办学校,改革科举。1903年,张百熙、荣庆、张之洞合写《奏请递减科举注重学堂折》,建议“从下届丙午科起,每科递减中额三分之一,暂行试办”。按他们计算,这种递减的方法,到减尽时,需要十年。
第三步是科举制度完全废止。科举考试改革了内容,减少了中额,但该制度依旧存在,它已经成为兴办学校的障碍。直隶总督袁世凯、盛京将军赵尔巽、两湖总督张之洞、两江总督周馥、两广总督岑春煊、湖南巡抚端方联合奏请立停科举,认为“欲补救时艰,必自推广学校始。而欲推广学校,必自先停科举始”。于是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八月,清政府被大势所迫,下诏“立停科举以广学校”,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也立即停止。至此,在封建社会实行了1300年的科举制度终告废除。
(2) 科举制度废除的意义
①使儒家学说的独尊地位被打破,促进了思想解放。科举考试以儒学为基本内容,废科举加速了儒学的解体,使儒学地位日益降低,最终使儒家失去了基本的信仰群体。人们的思想因挣脱了制度文本的约束而获得了极大的解放。
②大大推进了20世纪初中国科技文化的繁荣与发展。首先,科举的废除使四书五经失去独尊地位并导致经学衰微,这使以经学为主导的传统学术格局逐渐解体,各门学科的分化与独立从可能变为现实,于是分支学科相继独立,为科技文化在20世纪初的独立发展创造了必要条件。其次,科举的废除改变了过去人们所习惯的思想活动路径,造就和壮大了现代科技知识分子队伍,吸引了大批有志人士登人科技文化殿堂,促进了科技文化的普及与推广。
③建立了具有近代意义的教育制度。科举制度废除后,近代新教育获得了空前的发展机会,新学堂大规模兴办,各级各类学堂配套成体系,这表明资产阶级性质的现代教育体系基本确立。它使教育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各方面人才的培养结合起来,体现了教育为社会发展服务的功能。
④促进了中国新型知识分子队伍的壮大和中国社会的变革。随着科举的废除和新学堂的创办,近代新知识分子队伍迅速壮大,推进了中国的社会变革。
⑤促进了仕学分途,瓦解了封建专制统治的阶级基础。科举的废除使中国知识分子摆脱了对政治与王朝的人身依附,摆脱了长期以来挥之不去的“读书做官”思想的束缚,开始关注学术的独立品格,认识到“治学与做官是两途而不是一途”,主张“为学问而学问”。士人阶层作为一个群体在社会上的消亡,意味着封建制度赖以生存的阶级基础不复存在。
总之,科举制度的废除,在中国教育的发展史上是一件大事。它标志着封建时代的旧教育在形式上宣告结束,一个新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教育制度在逐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