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等人于1968年做过一个著名实验。他们到一所小学,在一至六年级各选三个班的儿童进行煞有介事的“预测未来发展的测验”.然后实验者将认为有“优异发展可能”的学生名单通知教师。其实,这个名单并不是根据测验结果确定的,而是随机抽取的。它是以“权威性的谎言”暗示教师,从而调动了教师对名单上学生的某种期待心理。8个月后,再次智能测验的结果发现,名单上的学生的成绩普遍提高,教师也给了他们良好的品行评语。这个实验取得了奇迹般的效果,人们把这种通过教师对学生心理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使学生取得教师所期望的进步的现象.称为“罗森塔尔效应”。
要求:读完上述材料,从教育角度立意,结合你的感想,自拟题目,写一篇800字左右的作文,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参考答案】

【范文】
让“赏识之花”绽放
赏识,如同被乌云笼罩的天空中透出的一缕阳光;赏识,如同寂寞萧条的冬天里的一声鸟鸣:赏识,如同美妙动人的乐谱里的一个音符。赏识是一股强大的推动力,而这股推动力的发生,或许是教师简单的几个字、几句话,或许是教师的一个动作,一个表情。因此,教师要学会赞美学生,赏识学生的闪光点。
一直以来,赏识教育在中国得不到重视。中国传统的教育思想就是“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以至于现在很多教师仍然处在教育的误区中。教师打压式的教育在无形之中建筑了一道墙.这道墙就横在孩子与教师之间。无论是多么深沉的爱在这堵墙面前都会变得脆弱又无力。爱不是任务式的训斥.不是严苛的要求,更不是粗鲁的打骂。爱是对孩子说:你做得很好,你可以的,我相信你。
赏识,是为师之道,是教师心胸豁达的表现,也是教师才智敏锐、气度从容的凸显。不懂赏识、不愿赏识,教师对学生就多了一份挑剔,少了一份欣赏;多了一份苛求,少了一份呵护。于是,教师便像医生对患者一样,执著地“诊断”他人身上的不足、过失、缺点、毛病和错误;于是,便有了教师对学生的冷眼、批评、讽刺以至呵斥。最终结出的苦果便是信任的折损、亲和力的丧失。所以,赏识需要一种虚怀若谷的胸襟。
赏识,需要一双发现不凡的慧眼。古人云:“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说的就是要学会赏识。有赏识之心.千里马才能展示出他的价值。正是因为刘邦独具慧眼,赏识张良,才有张良为他出谋划策,才会有“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正是因为刘备独具慧眼赏识诸葛亮,诸葛亮对刘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才立下了不朽的功业。每个学生都是一颗珍珠,他们有着不同的形态,散发着不同的光芒,一位哲学家就曾经说过:“这世界上绝对找不到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所以,学会赏识,发现每个学生的长处,需要老师独具慧眼。
在每个小孩的心里面,都住着一个好孩子和一个坏孩子。注重孩子的优点和长处,让孩子在“我是好孩子”的心态中觉醒,他们会把最好的一面拿出来并发挥到极致。赏识教育利于保护学生成长的天赋,激发学生内心的潜力,让每位教师多一份赏识,少一份批判,让每位学生在幸福和温暖中自由地呼吸!
【解析】
当孩子踏入青春叛逆期,父母们、教师们通常会投诉孩子很坏不听话,很难与孩子沟通,其实孩子真的很坏吗?每个孩子都会经历叛逆期,如果这个时候,老师们没给予适当的教导,反而一味地谴责他们,认定他们是朽木不可雕,或许,社会真的会少一个人才。别因为教师的无知,而害了孩子。其实,只要教师们多赏识他们,包容他们.给予他们肯定,降下身份做他们的朋友,将不难发现,其实孩子并不那么坏。本文采取排比式开头,气势磅礴.文采斐然。第二段加以过渡,阐述当今我国教育的现状,中国传统的教育思想就是“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以至于现在很多教师仍然处在教育的误区中。所以,教师必须要学会赏识教育,过渡自然。接着从教师观的角度,深入阐释教师为什么要赏识学生——赏识,是为师之道,是教师心胸豁达的表现,也是教师才智敏锐、气度从容的凸显。最后阐释教师如何做到赏识学生——赏识,需要一双发现不凡的慧眼。文章采取大量诗句,增添可信度,考生可借鉴。

(↓↓↓ 点击下方‘点击查看答案’看答案解析 ↓↓↓)
热门 试题

问答题
敬业与乐业粱启超今日所讲,专为现在有职业及现在正做职业上预备的人——学生——说法,告诉他们对於自己现有的职业应采取何种态度。 敬业。对于“敬”字惟有南宋教育家朱熹解得最好。他说:“主一无适便是敬。”用现在的话讲,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业有什么可敬呢?为什么该敬呢?人类一面为生活而劳动.一面也是为劳动而生活。人类既不是上帝特地制来充当消化面包的机器.自然该各人因自己的地位和才力,认定一件事去做。凡可以名为一件事的,其性质都是可敬。当大总统是一件事,拉黄包车也是一件事。事的名称,从俗人眼里看来,有高下;事的性质,从学理上解剖起来,并没有高下。只要当大总统的人,信得过我可以当大总统才去当,实实在在把当总统当作一件正经事来做;拉黄包车的人,信得过我可以拉黄包车才去拉,实实在在把拉车当作一件正经事来做,便是人生合理的生活。这叫做职业的神圣。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惟其如此,所以我们对于各种职业,没有什么分别拣择。总之,人生在世,是要天天劳作的。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至于我该做哪一种劳作呢?全看我的才能何如、境地何如。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怎样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呢?唯一的秘诀就是忠实,忠实从心理上发出来的便是敬。 《庄子》记病偻丈人承蜩的故事,说道:“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惟吾蜩翼之知。”凡做一件事,便把这件事看作我的生命,无论另-1的什么好处,到底不肯牺牲我现做的事来和他交换。我信得过我当木匠的做成一张好桌子.和你们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家同一价值:我信得过我当挑粪的把马桶收拾得干净.和你们当军人的打胜一支压境的敌军同一价值。大家同是替社会做事,你不必羡慕我,我不必羡慕你。怕的是我这件事做得不妥当,便对不起这一天里头所吃的饭。所以我做这事的时候,丝毫不肯分心到事外。曾文正说:“坐这山,望那山,一事无成。”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职业不敬,从学理方面说,便是亵渎职业之神圣;从事实方面说,一定把事情做糟了,结果自己害自己。所以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庄子说:“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孔子说:“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我说的敬业,不外这些道理。 (1)文中所说的“人生合理的生活”,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如何理解? (2)文中说,“事的性质,从学理上解剖起来。并没有高下”。又说:“我信得过我当木匠的做成一张好桌子,和你们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家同一价值”。然而,也有人引用拿破仑名言说:“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请你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