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
如何认识和评价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乡村教育运动?
【参考答案】
20世纪二三十年代,针对当时中国农村经济凋敝,农业生产落后,农民生活极端贫困的情况,一些具有民主、爱国思想的教育家本着通过乡村教育与乡村建设来改善农村生活,稳定社会的思想,掀起了一场乡村教育运动。对这场运动的认识和评价具体分析如下:
(1)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乡村教育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
①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一些资产阶级教育家看到中国80%,的人口所在的农村极度贫穷,农民生活极度贫困。他们抱着通过教育改变农村现状、解决农民问题的坚定决心,在中国大地上掀起了波澜壮阔的乡村教育运动。一大批高级知识分子走向农村,试图通过乡村教育、乡村建设的途径,挽救中国的危亡,使中华民族重获生机与活力,使中国富强民主起来,并进而奠定世界和平。他们所以群趋于乡村教育一途,是因为他们同样认识到中国面临的严峻局势,及中国80%以上的人口在农村,并认为农村尚具有图存的基本条件及乡村居民尚保存有较多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②杜威的实用主义理论为中国乡村教育运动提供了指导思想和科学方法。在这股风潮影响之中,各乡村教育运动派别或以杜威的思想为准绳,实行平民教育以达救国目的;或力图在实践中超越杜威,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实用理论;或对其部分接受采纳等,虽然表现各不相同,但杜威实用主义理论在其思想及实践中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杜威的实用主义理论为中国乡村教育运动提供了进步的指导思想。杜威的教育思想及在此理沦指导下形成的美国教育模式,不仅为中国教育界提供了强有力的哲学批判武器,也提供了良好的样板,其先锋作用不可忽视。各乡村教育运动领袖正是从杜威的民主主义主张及美国进步教育改革中汲取营养,模仿美国乡村教育普及发达的状况,将解决广大农民教育问题放到了救国之首位。乡村建设运动中注重解决农民生计与农村教育、提倡知识分子到农村去、到民间去、举办识字教育等一系列教育改造活动,与杜威的民主思想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具有一定进步意义。
其次,杜威的实用主义理沦为中国乡村建设运动提供了科学的方法。在实践中,中国乡村建设运动大都采取了实用主义的实验与调查手段,取得了一定成效。农村调查广泛进行,获得了第一手的研究资料,这成为中国农村经济研究发展的基础。而邹县、晓庄等实验地在其范围内的成效也是有目共睹的。
(2)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乡村教育运动兴起的历史意义
中国在20世纪20年代末到抗日战争前夕出现的乡村教育运动不是偶然的,它是中国农村社会矛盾极端尖锐化的反映,也是对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农民革命的一种反应。
①在当时中国社会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之下,在认识到教育同经济、政治间的密切关系以及教育对经济、政治发展的巨大作用的基础上,中国的一大批高级知识分子走上了资产阶级教育改良的道路。虽然因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未能取得预期的成效,但他们认识到农村问题在中国社会的十足重要性,提出了乡村教育及乡村整体建设的多种理论及实验方案,进行了大量且具有一定成效的实验,取得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从而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1935年以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从事乡村教育的人和团体分化更为明显,“生活教育社”、“中华职业教育社”接受共产党团结抗日的主张,使民众教育工作纳入了抗日民主的轨道。
②但中国乡村教育运动家们普遍存在着过份强调教育的功效,提倡社会改造,反对革命行动的问题。他们大都以教育改革、教育救国为出发点,意图在不触动现有政权、不变更现行社会体制的情况下进行社会改良。他们未能认清不推翻国民党的统治,不推翻以封建土地占有制为核心的封建制度和帝国主义的侵略压迫,就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问题。这不仅桎梏了中国乡村运动的进一步发展,而且也从思想上阻碍了中国革命的发展。另外在乡村教育运动的实践过程中也存在着教育工作者与广大乡民脱节的问题。乡村教育工作者常常以指导者的面目出现在村民面前,固然此举使广大农民易于接受,但却不可避免地造成了教育工作者对农民指导有余而实际措施不力,后期工作过份放任,影响了其最终工作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