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
请认真阅读下文,并按要求作答。
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问题(一):请分析本诗的修辞方法。(10分)
问题(二):如指导高年段小学生学习本文,试拟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8分)
问题(三):根据拟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设计课堂教学环节并简要说明理由。(22分)
【参考答案】
答案:问题一:本诗的修辞方法分析
1. 比喻:诗中多次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如“五岭逶迤腾细浪”将连绵起伏的五岭比作波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将乌蒙山的雄伟气势比作滚动的泥丸,“大渡桥横铁索寒”将大渡河上的铁索桥比作寒冷的铁索。
2. 夸张:诗中也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如“万水千山只等闲”夸张地表达了红军面对艰难险阻时的轻松态度,以及“岷山千里雪”夸张地描绘了岷山的雪景之广。
3. 对仗:诗中对仗工整,如“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中“不怕”与“只等”、“远征难”与“万水千山”形成对仗;“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中“五岭逶迤”与“乌蒙磅礴”、“腾细浪”与“走泥丸”形成对仗。
4. 排比:诗中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中连续使用四个句子描述自然景观,形成排比。
问题二:指导高年段小学生学习本文的建议
1. 导入:首先可以向学生介绍长征的历史背景,让学生了解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为了躲避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进行的一次伟大的战略转移。
2. 朗读: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同时注意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对仗和排比。
3. 解释:逐句解释诗歌内容,让学生理解每一句诗所表达的意思,特别是那些使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
4. 想象: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根据诗中的描述在脑海中构建画面,如想象红军翻越五岭、乌蒙山的情景,以及金沙江、大渡河的壮丽景色。
5. 讨论:组织学生讨论诗中所表达的红军精神,如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以及诗中所体现的革命乐观主义。
6. 实践: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实践活动,如绘制长征路线图,或者模拟红军长征的场景,加深对长征精神的理解和体验。
7. 总结:最后总结诗歌的中心思想,强调长征精神对当代学生的启示和意义,鼓励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发扬不怕困难、勇于挑战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