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

请认真阅读下文,并按要求作答。
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问题(一):请分析本诗的修辞方法。(10分)
问题(二):如指导高年段小学生学习本文,试拟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8分)
问题(三):根据拟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设计课堂教学环节并简要说明理由。(22分)

【参考答案】

答案:问题一:本诗的修辞方法分析 1. 比喻:诗中多次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如“五岭逶迤腾细浪”将连绵起伏的五岭比作波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将乌蒙山的雄伟气势比作滚动的泥丸,“大渡桥横铁索寒”将大渡河上的铁索桥比作寒冷的铁索。 2. 夸张:诗中也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如“万水千山只等闲”夸张地表达了红军面对艰难险阻时的轻松态度,以及“岷山千里雪”夸张地描绘了岷山的雪景之广。 3. 对仗:诗中对仗工整,如“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中“不怕”与“只等”、“远征难”与“万水千山”形成对仗;“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中“五岭逶迤”与“乌蒙磅礴”、“腾细浪”与“走泥丸”形成对仗。 4. 排比:诗中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中连续使用四个句子描述自然景观,形成排比。 问题二:指导高年段小学生学习本文的建议 1. 导入:首先可以向学生介绍长征的历史背景,让学生了解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为了躲避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进行的一次伟大的战略转移。 2. 朗读: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同时注意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对仗和排比。 3. 解释:逐句解释诗歌内容,让学生理解每一句诗所表达的意思,特别是那些使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 4. 想象: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根据诗中的描述在脑海中构建画面,如想象红军翻越五岭、乌蒙山的情景,以及金沙江、大渡河的壮丽景色。 5. 讨论:组织学生讨论诗中所表达的红军精神,如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以及诗中所体现的革命乐观主义。 6. 实践: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实践活动,如绘制长征路线图,或者模拟红军长征的场景,加深对长征精神的理解和体验。 7. 总结:最后总结诗歌的中心思想,强调长征精神对当代学生的启示和意义,鼓励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发扬不怕困难、勇于挑战的精神。
热门 试题

问答题
请认真阅读下文,并按要求作答。 火烧云 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红红的。大白狗变成红的了,红公鸡变成金的了,黑母鸡变成紫檀色的了。喂猪的老头儿在墙根靠着,笑盈盈地看着他的两头小白猪变成小金猪了。他刚想说:“你们也变了……”旁边走来个乘凉的人对他说:“您老人家必要高寿,您老是金胡子了。” 天上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彤彤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 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天空中一会儿红彤彤的,一会儿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半黄,一会儿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梨黄,茄子紫,这些颜色天空都有,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 一会儿,天空出现一匹马,马头向南,马尾向西。马是跪着的,像等人骑上它的背,它才站起来似的。过了两三秒钟,那匹马大起来了,马腿伸开了,脖子也长了,尾巴可不见了。看的人正在寻找马尾巴,那匹马变模糊了。 忽然又来了一条大狗。那条狗十分凶猛,它在前边跑着,后边似乎还跟着好几条小狗。跑着跑着,小狗不知跑到哪里去了,大狗也不见了。 接着又来了一头大狮子,跟庙门前的石头狮子一模一样,也那么大,也那样蹲着,很威武很镇静地蹲着。可是一转眼就变了。再也找不着了。 一时恍恍惚惚的,天空里又像这个又像那个,其实什么也不像,什么也看不清了。必须低下头,揉一揉眼睛,沉静一会儿再看。可是天空偏偏不等待那些爱好它的孩子。一会儿工夫,火烧云下去了。 问题(一):请分析《火烧云》这篇文章的特点。(10分) 问题(二):如指导中年段小学生学习本文,试拟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8分)问题(三):根据拟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设计课堂教学